新華社南寧1月11日電?題:“靠山吃山”謀振興——廣西仫佬山村的新年二三事
新華社記者黃浩銘、郭軼凡、吳思思
“澤菊家去年賣了6頭小牛,收益得有2萬多元吧。長標家種的毛節瓜收了6000多斤,今年還得多種點呢。”
(資料圖)
冬日的暖陽剛灑進仫佬山村的田間地頭,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德音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國黨就跑到村里的幾個產業基地和村民拉家常。新年伊始,他要了解村民的想法,和他們一起謀劃今年的產業發展。
在肉牛養殖大棚前,村民潘澤菊和潘長標幾人邊聊邊干活,把發酵后的有機肥裝車運到村里的蔬菜生產基地。這幾天由廣西大學專家組成的科技特派員團隊在當地對村民進行種養技術指導,建議添加一定比例有機肥增加蔬菜地肥力。
“剛才書記說少了,除了6頭牛,我家去年還賣了2000多只雞,養殖收入接近5萬元。”潘澤菊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說,過去村里不通路,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現在不光20多個屯通水泥路,產業路也四通八達,不少村民回鄉發展,在種養業上大展身手。
說起去年的生活和新年的展望,潘澤菊笑得合不攏嘴。新華社記者程睿澤 攝
“可不是嘛,技術有專家指導,銷售有第一書記牽線的渠道,我種了3畝多瓜菜,不同季節種不同品種,收入不比外出打工時差。”一旁的潘長標笑著說。
德音村地處喀斯特地貌山區,95%的人口為仫佬族,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58畝,而且缺水。“十三五”期間,德音村曾是極度貧困村,2020年11月實現脫貧摘帽。
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監獄管理局干部韋國黨成為德音村新一任的駐村第一書記后,短時間內遍訪全村363戶建檔立卡脫貧戶,掌握了德音村的第一手資料。在與老支書、老黨員和致富能人多次交流后,經過前期的市場調研,韋國黨和德音村黨支部決定“靠山吃山”,因地制宜闖出一條高產值、有市場前景的經濟發展之路。
“實現脫貧后德音村有肉牛、桂香雞、蔬菜等產業基礎,但小而分散。鄉村振興階段我們要立足資源特點,壯大產業規模,實現品牌化發展。”韋國黨說。
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潘建平3年前開始養殖肉牛,但剛開始規模小,形成不了帶動效應。“韋書記找我談心時看出我的顧慮,他聯系農業專家來村里進行技術指導,并幫忙解決養殖的場地問題。我現在掌握肉牛自繁自養技術,養了50多頭牛,一些村民也跟著我一起干,養牛大戶越來越多。”潘建平說。
村里養牛產生有機肥,就動員大家利用這些肥料擴大蔬菜種植;蔬菜田和構樹地里有不少尾葉,就引導和扶持帶頭人養鴕鳥來消化;村里面的山林較多,就找來專家指導林下仿野生種植靈芝、食用菌……德音村利用本地資源大力發展“短、快、新、特”的蔬菜種植、禽類養殖和林下食用菌種植產業,點燃“靠山吃山”謀振興的希望之火。
潘業鵬在村里發展鴕鳥養殖產業。新華社記者吳思思 攝
提到養殖鴕鳥,村民潘業鵬高興得合不攏嘴。2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潘業鵬看到廣西有些地方開始養殖鴕鳥,就跟韋國黨提出自己返鄉養殖鴕鳥的想法。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并有大型養殖場工作經驗的韋國黨為他認真分析了養殖的可行性,并幫忙聯系上鴕鳥種苗企業。如今潘業鵬養殖的首批20多只鴕鳥已經上市銷售。
“鴕鳥吃的飼料我們漫山遍野都有,一只成品鴕鳥可以賣5000元左右,還供不應求。這兩年,我還在慢慢摸索養殖經驗,我對將來的發展很有信心。”潘業鵬說。
為幫助群眾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去年,韋國黨參加第一書記帶貨直播,推介烤肉干、德音系列蔬菜、德音桂香雞等特產。此外,村里還招商引資注冊成立羅城德鮮農業有限公司,采用訂單農業模式對農產品進行包裝銷售,年銷售額超過100萬元。
擴建食用菌種植、推動德音系列產品進商超……謀劃新一年的工作,韋國黨已經有明確思路,他相信,抓住資源優勢修煉好特色產業鏈“內功”,新年一定可以“開門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