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1月27日電(秦來玲 趙佳)在去年嚴重秋汛、普遍晚播的不利局面下,今年山東省鄆城縣示范園夏糧再獲豐收,這背后是山東省農科院在鄆城深度實施“三個突破”戰略,打造科技引領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一個縮影。
(相關資料圖)
聚焦黨建引領
助推鄉村振興
山東省農科院與鄆城縣張營街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產業規劃方面,規劃形成“一核、七園、N村”的鎮域產業空間結構。
基于此,張營街道以黨建引領促發展,片區示范促振興為指導,以區域化大黨建為抓手,根據片區發展規劃,聯合仲樓、祝河口、后彭莊等12個黨支部,成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聯合黨委,打破村莊界限,形成抱團發展新格局。
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人才是重要力量。張營街道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引進鄉村振興專業人才。
據介紹,在張營街道后彭莊村建成占地5000平米的基層黨校及省農科院鄉村人才學院張營分院。積極邀請黨校老師、省農科院專家、致富能人等到黨校授課,把黨校開到了片區家門口,培養發展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黨員,培育“土專家”“田秀才”“棚神醫”等新型農業人才136名,儲備鄉村振興人才力量。
“我還到省農科院和鄆城縣共同舉辦的‘農科·好鄆’鄉村夜校做客,和專家們一同為鄆城糧食產業發展探路。”張營街道劉一村黨支部書記陳玉山說道。
插上“科技之翼”
守護糧食安全
鄆城縣是國家級產糧大縣,常年小麥播種面積145畝。
近年來,鄆城縣依靠山東省農科院實施的“三個突破”戰略,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依托地域特色優勢,大力引進山東省農科院小麥主推品種濟麥22和魯原502。
“濟麥22、魯原502畝產大面積突破700公斤,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濟麥44畝產突破650公斤,年增收1.2億元以上,鄆城糧食大獲豐收。”鄆城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朱以發說。
糧食產能的提升離不開科技的力量。
去年,罕見的秋汛導致山東鄆城錯過最適宜播種期。“大雪即將到訪,如果不能開播,又要推遲至少半個月以上,天氣和時間不等人。”2021年11月4日,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樊慶琦盯在示范園,一次次查看深耕后的土壤墑情。
省農科院小麥專家趙振東院士在鄆城科技示范園實地進行技術指導。
經過與朱以發和作物所栽培專家溝通,綜合研判,調配拖拉機、雙鎮壓播種一體機,馬力全開,終于趕在寒潮來臨前完成作業。
大雪寒潮如期而至。示范田土壤表皮板結,隨后組織作物所專家大力實施“科技壯苗”專項行動,多次赴鄆城針對晚播“一根針”“土里捂”進行問診把脈,形成“鄆城縣異常氣候下麥田管理和種植策略”指導意見。
克服重重困難,2022年6月,科技示范園專家測產,使用有效技術的麥田每畝42.9萬穗,而對照麥田每畝38.6萬穗,足足多出近5萬穗,增產幅度11.14%,夏糧喜獲豐收。
延伸產業鏈條
助力農民增收
“我們積極探索小麥耕種管收的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希望能夠助推鄆城縣小麥產業從良種、到標準化生產,再到精深加工的產業鏈全面提升的新業態。”樊慶琦說。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省農科院研發的小麥品種濟麥44作為風聲正勁的超強筋小麥典型代表,適合生產高檔面粉,制作高端食品的優良原材料,它的推廣種植可彌補種植品種類型單一的不足,為一二三產融合提供品種基礎。
為助力農民增收,山東省農科院指派專家劉建軍掛職隨官屯鎮王莊村第一村主任,重點扶持蘭峰種植合作社,優化合作社石磨面粉的加工工藝,開發了富硒優質的小麥石磨面粉。
“我們做好制種大縣的實施,做好綠色種養循環的示范縣建設,扶持一批社會化服務新型經營主體,加大產業鏈后端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朱以發對未來的發展信心十足。
強化科技支撐
發展創新高地
不單單是糧油產業鏈,山東省農科院在畜牧、家禽、果樹、葡萄、預制菜等10大產業鏈進行共同攻關,助力提升鄆城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個突破”鄆城指揮長張文君現場指導科技示范園建設。
據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鄆城指揮長張文君介紹,山東省農科院始終堅持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通過鄆城科技示范園“數智化、優質化和品牌化”的創新示范,輻射帶動全縣域146個新品種、254項新技術的推廣,累計應用面積達690萬畝。
通過探索實踐“全鏈條融合、全過程綠色、全環節智慧、全渠道銷售”的發展路徑,推動了鄆城縣主導產業全鏈條轉型升級,使得農業特色產業優勢更加突顯,匯聚起支持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