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針對權益類理財產品的相關費率和收益表現引發了市場討論。
(資料圖片)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權益類理財產品固定管理費率均值為0.78%,遠低于權益類公募基金的1.47%。同樣,權益類公募基金產品平均收取0.24%的托管費,而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平均費率僅為0.04%。在申贖費率方面,相關費率差距更加明顯。權益類理財產品的認(申)購費率平均收取標準為0.13%,而同類基金產品該費率為0.91%。此外,權益類公募基金產品平均贖回費率為1.46%,但大部分權益類理財產品并未收取贖回費,少數產品設定了浮動費率區間,但均值也遠低于基金產品。
可以看出,就投向權益類市場的資管產品而言,銀行理財產品相較公募基金產品在費率上仍有顯著優勢。
圖表1.權益類產品收費標準
數據來源:Wind,普益標準,截至2022年11月11日。
值得注意的是,權益類理財產品除基礎的固定管理費、托管費和銷售服務費外,部分產品會取得超額收益時對超過設定業績比較基準的部分按一定比例收取浮動管理費,該費率的收取比例由各家機構自行設定,存在一定差異。
從費率水平來看,光大理財和華夏理財將費率設置為50%,而青銀理財和信銀理財費率標準為20%。同時,各家機構在浮動管理費的計提標準上也各有不同:光大理財、華夏理財、青銀理財均選擇了以業績比較基準或固定的業績報酬計提基準作為浮動管理費的計提標準,而信銀理財則采用“高水位法”計提超額業績,即每個開放日計算到期收益率時將采用歷史開放日的最高累計凈值作為初始日的凈值,根據該凈值計算的到期收益率若超過業績基準時機構才計提超額業績報酬。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某個開放日產品表現較為突出,則其后的每一個開放日都將使用該日的凈值作為計算到期收益率的初始凈值。這種計提方法對產品的運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當該款產品其后表現更加突出時,機構才有可能收取超額業績報酬。
圖表2.各理財機構浮動管理費率對比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全市場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近1個月區間收益率為-2.28%,近6個月區間收益率為0.27%;觀之權益類公募基金產品,其近1個月區間收益率為-3.68%,近6個月區間收益率為0.99%。相較而言,在2022年5月4日-11月4日統計區區間,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在面對短期市場波動時的收益率下跌幅度小于權益類公募基金。
從不同機構類型來看,近6個月區間收益率最高是全國性理財公司,為3.06%,遠高于全市場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水平,與權益類公募基金對比則具有更為顯著的長期收益優勢。綜合來看,在權益類資產投資領域,全國性理財公司憑借專業的投研團隊、完善的投研體系及投資工具、嚴謹的風控措施,能夠為投資者帶來更為豐厚的長期持有回報率。
圖表3.權益類產品的區間收益率對比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統計區間為2022年5月4日-11月4日。
總體而言,銀行理財積極涉足權益市場,目的是為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類型和優越的客戶體驗。在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的背景下,包括固收類產品在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均已打破剛兌,出現跟市場波動同步的凈值表現。但和其他資管產品相比,銀行理財產品所堅持的長期穩健投資理念并未改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