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20日電 題:武鋼一號高爐煥新 留住一段鋼鐵工業歷史
新華社記者鄧楠
(資料圖片)
長江之濱,武漢鋼鐵有限公司廠區里正在生產。轟鳴聲中,運料火車穿行而過,高聳的煙囪不時冒出白色水蒸氣。一棟鐵紅色建筑在一排以藍灰色為主調的煉鐵高爐中格外顯眼,經過1年多的設計改造,武鋼一號高爐重新亮相。
圖為改造后的武鋼一號高爐外觀。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鐵水的武鋼一號高爐,是我國鋼鐵產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0世紀50年代,武鋼一號高爐投產使用,在此后半個多世紀時間里,累計生產生鐵5426.16萬噸,并歷經2次產能升級。
圖為20世紀50年代,建設中的武鋼一號高爐。(資料照片)
2019年,隨著鋼鐵業轉型發展,武鋼一號高爐停產。2021年,武鋼一號高爐入選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為留存紅色基因,傳承鋼鐵文化,武鋼一號高爐工業遺址公園改建項目2021年3月開始籌備實施。
項目包括一號高爐本體和工業遺址公園。“一號高爐就像我們的‘老伙計’,承載著一代代煉鐵工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煉鐵廠黨委副書記黃超說,“設計之初,我們就確定了‘修舊如舊、傳承歷史’的改建理念。”
圖為長江之濱的武漢鋼鐵有限公司生產基地。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改建之初,基于高爐周邊設施在正常運轉的情況,團隊歷時3個多月,圍繞高爐打造綠色景觀帶,拆移部分已有運行設施。正式開工后,又對高爐西面下料爐口、爐身表層進行防銹與加固。高爐本體被覆以大面積的紅色,其外部地面的鐵軌保留。
“運料火車繼續在鐵軌上通行,為周圍5座還在生產的高爐服務,一號高爐的西面也維持原貌。一號高爐東面的上下兩層分別搭建史料陳列館、復原鐵水出爐的場景。”黃超說。
高爐正對面,是工業遺址公園的主要區域之一——李鳳恩廣場。曾是煉鐵廠爐前總技師的李鳳恩生前多次獲得勞動模范的榮譽,是老一輩產業工人的代表。
圖為改造后的武鋼一號高爐外觀。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史料陳列館展廳內,記錄了1958年高爐建成至今的重要歷史時刻。館內有一排特殊的儲物柜,裝有退休工人們保存的獎章、日記、照片等物品。館內工作人員回憶說,得知武鋼一號高爐有了紀念場所,退休工人們紛紛把自己珍藏的“寶貝”捐獻出來。
圖為史料陳列館里擺放的退休工人們捐獻的舊物。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踏上二樓階梯,圍欄里,一號高爐的爐身與出鐵口一覽無余。一組煉鐵工人身穿工作服、手拿氧氣管,準備迎接鐵水出爐的雕像,再現了工人們的工作場景。爐身下方,一排排青磚石上還有黝黑的印記。圍欄外,新增了觀看出鐵的眺臺。游客輕按其下方的觸摸屏,就有鐵水的光影“流”出。
今年7月1日,武鋼一號高爐工業遺址公園正式揭幕。訪客可以通過團體預約的方式參觀游覽。截至9月初,共有97批游客共3214人次走進工業遺址公園。
“工業遺產刻錄工業發展史,武鋼一號高爐是天然的科普基地與紅色文化傳承基地。”黃超說。
再過不久,武鋼一號高爐工業遺址公園將作為武鋼文化旅游區核心景觀面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