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問詢審核階段進行較為順暢的北京恒泰萬博石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因成長性、毛利率遠高于同行等問題遭上市委否決。此外,受保薦人國信證券撤銷保薦影響,上市委取消審議上海唯都市場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行上市申請。總體來看,上周12家上會企業順利過會10家。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本周工作日因中秋節放假減少一天,但上會企業依舊保持在12家的高位,其中揚州金泉旅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泉旅游)、安徽舜禹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舜禹水務)是市場關注焦點。
金泉旅游
擴產必要性遭質疑
金泉旅游主要從事戶外用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為帳篷、睡袋、戶外服裝、背包等戶外用品。雖然經過20余年的發展,公司依舊堅持ODM/OEM的形式為國際知名品牌加工代生產,同時,產品銷售絕大部分依賴境外市場,公司銷售收入超過90%來自歐洲、北美等境外國家和地區。由于大環境的變化,在國際品牌代工模式下,公司不確定性持續增加。
有分析人士指出,金泉旅游外銷收入金額占比長期超過90%。2018年至今,受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公司出口的部分產品仍在加征關稅名單中。同時,公司的出口依賴也深受匯率波動影響,2020年公司因匯率波動造成的匯兌損失高達2131.63萬元。
由于市場擴展需要根據客戶訂單確定,缺少主動性的代工模式,實際上給金泉旅游帶來的是經營獨立性的缺失,導致業績呈現出明顯波動。招股書披露,2018年-2021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91億元、5.95億元、5.96億元、3.69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21%、0.2%;同期凈利潤分別為6253.06萬元、8274.19萬元、5951.87萬元、4212.95萬元,其中2019年、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32%、-28%。就2020年來看,公司營業收入增速幾近歸零,凈利潤則大幅下滑。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在業績大幅波動背后,金泉旅游盈利能力明顯不如同行的問題也十分凸顯。從公司披露的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來看,2018年-2021年上半年,同行均值分別為27.53%、31.29%、30.84%、27.5%;而公司同期主營業務毛 利 率 分 別 為 18.08% 、20.68% 、21.28%、19.85%。簡單對比,兩者差距一目了然。
從金泉旅游本次IPO募投項目來看,在帳篷、睡袋生產線技術改造完成后,可新增年產25萬頂帳篷以及年產35萬條睡袋的生產能力。從現有產能來看,此次募投項目將擴大帳篷產能超一倍之多,睡袋產能也將擴大26%。公司是否有必要通過募投項目大幅擴產在業內人士看來還值得商榷。從產銷率角度來看,公司帳篷、睡袋產能利用率均在2020年大幅下滑,雖然2021年上半年小幅增長,但帳篷產能利用率也僅有77.09%,睡袋產能利用率則為75.89%。有業內人士指出,金泉旅游在現有產能存在大量閑置背景下,通過募投項目繼續擴大產能的必要性存疑。
舜禹水務
業績增長或放緩
舜禹水務是水務行業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包括二次供水和污水處理業務。同時,公司逐步開展智慧管理平臺的研發與搭建,為業務的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持,致力于成為二次供水、污水處理、智慧水務的整體解決方案綜合服務商。
經過快速增長期后,舜禹水務業績明顯降速。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29億元、5.27億元、6.45億元,其中2020年、2021年同比增長分別為60%、22%;同期凈利潤分別為5374萬元、8650萬元、9655萬元,其中2020年、2021年同比增長分別為61%、11%。可以看到,公司在2020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速大致相當,但2021年凈利潤增速已大幅低于同期營業收入增速。值得一提的是,據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預計將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59%-22.58%,凈利潤同比增長6.44%-27.26%,如公司最終成績偏向預測下限,將進一步驗證業績增長持續減速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舜禹水務的成長過程中,對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依賴度較高。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公司稅收優惠合計金額分別為752.87萬元、1100.97萬元、1117萬元。遞延收益均為政府補助款項,分別為253.05萬元、2500.54萬元、2220.1萬元。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884.92萬元、943.65萬元、2166.54萬元,分別占到當期凈利潤的16%、11%、22%。
可以看到的是,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舜禹水務的發展,但如果稅收優惠、政府補助減少,將對公司盈利產生不小影響。2021年,公司扣非凈利潤增速大幅下滑,與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大幅走高有關。
成長性遭到拷問背后,舜禹水務現金流表現也差強人意。2019年-2021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073萬元、-1497萬元、1261萬元。雖然持續持續好轉,但近三年公司現金流均與同期凈利潤出現巨大的差額。(本報記者 林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