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中國經濟版圖中,長三角地區以不到4%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長三角地區還是不折不扣的專利“金三角”——這里擁有全國近1/3的有效專利和1/4的有效商標。在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首屆全球獎的5家中小企業中,中國獨占兩席,全部位于長三角地區。5月30日,三省一市的知識產權局分享了知識產權支持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
長三角地區能形成專利“金三角”,在于立足國家戰略,整體推動區域知識產權強省強市建設。“中央要求,長三角區域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副主任梁心新介紹,國家知識產權局支持上海建設高水平改革開放知識產權強市,支持江蘇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自主可控知識產權強省,支持浙江建設數字化改革引領知識產權強省,支持安徽建設創新型知識產權強省,促進實現知識產權發展共商、布局共進、保護共治、服務共享和環境共建。同時,支持上海浦東新區、南京、蘇州、合肥等10個城市(城區)開展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全鏈條政策體系,助力提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在整體提升水平的基礎上,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財政部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支持上海浦東、蘇州、杭州等9個重點城市推進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打造輻射區域、示范全國的知識產權運營生態。會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支持江蘇、浙江等省開展專利質押登記全流程無紙化辦理試點,提高企業融資效率。去年,長三角地區專利質押融資金額達1862.6億元,接近全國一半,同比增長72.6%。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專利“金三角”最核心的力量源泉來自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通過連續10年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累計培育優勢示范企業1800余家,帶動區域產業競爭優勢整體提升。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長三角地區建設7個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以及24家國家級專利導航服務基地,助力重點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通過開展“千企百城”商標品牌價值提升行動,長三角地區布局建設了約1200個商標品牌指導站,助力品牌經濟發展。
長三角地區經濟高度融合,這一狀態延續到知識產權保護領域。“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加強知識產權執法保護、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江蘇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趙旗介紹,2019年,區域各方正式簽署了《長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執法協作協議書》,建立長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機制,明確三省一市在案件移送、委托送達、協助調查、信息共享等8個方面加強跨區域執法協作。
梁心新介紹,當前長三角地區正在高標準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首批10家示范區有6家位于長三角地區,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在區域內布局建設29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指導建設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400余家。
在數實融合的當下,長三角地區在知識產權的創新運用上先行開展探索。“我們率先承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開展的數據知識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上線全國首個數據知識產權公共存證平臺,發放全國首張數據知識產權存證證書,落地全國首單數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出臺全國首個開源社區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和首個數據知識產權質押標準,列入全國首個數據知識產權國家標準化試點項目。”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顧文海介紹,在此基礎上,2022年9月浙江省人大頒布出臺了《浙江省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條例》,明確提出對經過一定算法加工、具有實用價值和智力成果屬性的數據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在全國率先將數據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寫入地方法規。
在積極探索數據知識產權這個新事物的同時,長三角地區也在持續喚醒沉睡的專利,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等“沉睡專利”更快更好向中小企業實施轉化。去年5月,上海率先開展試點工作,通過促進專利“一對多”快速許可,降低企業交易成本,推進專利價值實現。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局長芮文彪介紹,一方面積極探索專利免費開放許可,已累計收到免費許可聲明85件,占總量的35%;免費許可累計成交27次,占總成交次數的60%。另一方面,創新推出“中低價交易、高頻次流轉”的“專利超市”,目前已在7個區建立各具特色的“專利超市”。
記者了解到,專利開放許可已成為促進長三角知識產權運用信息共享、轉化協同聯動的重要載體。上海首單專利開放許可就促成了上海與江蘇企業的合作。據安徽省知識產權局局長程胤介紹,合肥市還發行了長三角區域首個專精特新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規模1.235億元,探索出解決專精特新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又一條新路。(記者佘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