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祥云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黨在基層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強基固本、多輪驅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從“消薄”到“強村”提檔升級,2022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5萬元,10萬元以上的村達111個,占81.62%,平均收入達17.88萬元。
“強強聯合”,攜手開拓新領域
引導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社區)通過“強強聯合”的模式,將發展集體經濟的視野拓展到新行業新領域。祥城鎮城東、城西、城南、褚家營4個社區通過“總支聯建+強強聯合”,每個社區分別出資250萬元,共同成立了“祥聯合”商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在縣城褚家營社區投資建設占地13.5畝,集凈菜配送、熟食烹飪、預制菜加工等為一體的標準化“智能中央廚房”,企業純利潤100%按照股份占比歸4個社區集體所有。截至今年5月,公司已建成占地5159平方米的生產車間、輔助車間、庫房和污水處理系統,通過了相關部門的質檢驗收,設有常溫庫、冷藏庫、冷凍庫、凈菜車間、熱餐車間等,可同時滿足50公里范圍內50000人次的供餐服務,祥云縣實驗小學和縣域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已成為公司的第一批客戶,預計2023年營業額可達2000萬元。
(資料圖片)
“以強帶弱”,守望相助同發展
探索建立山區鄉與壩區鎮,強村與弱村之間的互幫互助機制,云南驛鎮與鹿鳴鄉、劉廠鎮與東山鄉、下莊鎮與普淜鎮全面結成“山壩互動”對子,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做大集體經濟“蛋糕”。云南驛鎮天馬、棕棚、舊站等7個收入早已超過20萬元的集體經濟強村分別與鹿鳴鄉的龍水、雄里坡、桑木箐等7個集體經濟尚在5萬元左右徘徊的山區村結成“山壩互動”對子后,通過黨建互動、優勢互補,2022年鹿鳴鄉7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全面突破10萬元,龍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6.38萬元。其中,舊站村發揮村集體擁有大型農業機械租賃設備的優勢,通過“山壩互動”幫扶,有效破解了制約桑木箐村培育柑橘示范基地土地翻挖平整難題,讓該村成功走上了依托鹿鳴河谷獨特氣候與土地資源優勢發展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帶領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22年桑木箐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49萬元。
“化零為整”,抱團投資聚活力
通過整合資源,讓原本比較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的項目資金、資產資源擰成一股繩,合力做強做大村級集體經濟。沙龍鎮將各村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聚集起來,由鎮黨委牽頭領辦“七馨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將7個村的部分集體土地、海塘等低效閑置資源進行統一“打包”,整合鄉村振興、產業培育等項目資金500余萬元,以“抱團入股”的方式投資“申洱花卉基地項目”,努力構建“資源整合——項目包裝——平臺運營——利益分紅”的集體經濟增收新模式。目前“申洱花卉基地”正在成為祥云清海湖畔集鮮花種植、出口加工、鄉村旅游、餐飲露營、養老托管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綜合體,不但帶動了沙龍鎮周邊的產業發展,增加了群眾家門口的就業崗位,還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長,2022年全鎮7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15萬元,2023年預計全面突破25萬元。
“移花接木”,深度融入提質效
在滬滇協作、鄉村振興等項目規劃之初就充分融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元素。近年來,全縣共投入滬滇資金、財政銜接資金等5000余萬元,實施“萬頭奶牛”等24個項目,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400余萬元。下莊鎮張泗營村利用滬滇協作資金500萬元投資建設冷鏈物流倉儲設施,采取異地置業方式,每年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48萬元;云南驛鎮舊站村爭取滬滇協作項目資金150萬元,由黨總支牽頭組建“雙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畝建成集“種植+烘烤+包裝+銷售”為一體的姬松茸種植基地,當年就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4萬元。
“飛地經濟”,大膽探索求突破
鑒于部分山區村資源匱乏,集體經濟很難找到新的增長點的實際,通過“四議兩公開”等民主決策程序和財政項目資金管理使用規定,采取將各級各部門下撥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投資到本轄區以外的“飛地”經營發展、盤活增值的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21年,打包爭取25個村項目資金1250萬元,以“飛地共建”的方式,共同投資建設集教育培訓、紅色旅游、會議服務、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祥云縣委黨校后勤服務中心,目前主體工程已經竣工,待項目建成后,通過公開招標,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租賃給第三方進行經營管理,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全縣黨員干部教育集中培訓的食宿問題,參與投資建設的25個村也可通過按比例參與收益分配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公益兜底”,基層治理找新路
針對新成立社區和基礎比較薄弱的村,采取兜底保障的方式,努力增強集體經濟增長后勁。祥城鎮臥龍、陽光、秀溪3個新成立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為零,2022年通過與城東、城南、城西、華嚴4個社區聯合,共同組建了“頤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將轄區內一些多年來物業公司不愿管、不好管,小區環境臟亂差、設備陳舊老化、安全隱患突出的老舊小區接管過來,通過爭取老舊小區改造、人居環境提升、社區基層治理、疫情防控、健康養老、垃圾分類等公益項目資金,對小區進行提升改造、綠化美化,規范劃定停車位、配套公共設施,設立“黨群服務中心”“紅色便民服務站”等,先讓老舊小區居民感受到切身的變化、優質的服務,再以市場最低標準收取物業管理費,成功探索出一條依托“紅色物業”破解基層治理中老舊小區管理難題與集體經濟增收的雙贏路徑。截至今年5月,“頤恒物業”已入駐4個老舊小區、1個農貿市場,預計全年可實現經營性收入30萬元。
云南網通訊員李世祖攝影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