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能賦能商超生鮮稱重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進步,在商超領域,智能稱重模式正逐步替代傳統人工稱重,有力推動了商超降本增效。
“從現階段實踐來看,智能稱重必須建立在核心算法和AI技術基礎上。”融訊偉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平拿最常見的農產品來舉例,即使同一批次的農產品,其大小、成熟度差別也很大,想要精準識別并不容易。比如都是紅富士蘋果,雖然外形差不多,但由于產地、規格不同價格差異較大,這些對生鮮智能稱重技術提出了很高要求。
(資料圖)
當前,也有不少智能稱重供應商缺少核心算法和AI技術專利,是由硬件廠商轉型而來,在沒有視覺技術支撐的情況下采用“標簽秤+圖片庫”模式低價沖擊市場。
“這其中的關鍵區別是,產品是否具備真正的AI技術,是否具備持續學習能力。”韋平表示,由于國內市場知識產權保護缺失,一些廠商打著“智能秤”旗號生產劣質產品,不僅給商超日常使用帶來了隱患,還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近日,融訊AI視覺秤榮膺第十九屆全國連鎖商業戰略發展論壇頒發的“2022中國好智造”獎項。對此,韋平介紹,作為以算法為核心的融訊AI視覺秤,為了確保識別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實時聯網學習必不可少。一臺秤每年學習費用500元左右,按使用壽命5年計算,融訊要為合作伙伴每臺秤墊付2500元的學習費用,從長遠來看更經濟。
算法是AI視覺秤的大腦,有了自己算法的智能秤才具備學習能力。融訊早在2018年就斥資數千萬元開啟AI視覺秤自主研發之路,并在2020年獲得AI視覺秤發明專利。產品一上市就連續兩年獲得中國零售博覽會金翼獎、中國好智造等行業大獎。
自2020年面市以來,融訊AI智能秤選擇的是一條最艱難的推廣路線,即去掉內場稱重環節,直接在收銀臺稱重結賬。
據了解,在超市,內場稱重模式沿襲了幾十年,雖然產生不少人工及耗材成本,但如果直接去掉稱重環節,尤其在推廣初期,超市管理者會擔心降低收銀效率,以及帶來收銀員抵觸、稱重員反對、顧客不適應等問題。
“融訊AI智能秤的實際應用證明,每關閉一臺內場稱重設備,節約的人力及耗材成本每年可達十萬元以上。以湖南超市龍頭企業佳惠集團為例,2022年近百家門店陸續上線融訊AI視覺秤,僅半年時間就節約成本超過千萬元。”韋平說。
目前不少超市頭部企業首選融訊AI智能秤。據介紹,融訊AI視覺秤已在北京物美、京客隆、超市發、山東家家悅、山東全福元、深圳天虹、廣東嘉榮、湖南佳惠、湖北雅斯、湖北北山、河南丹尼斯、保定惠友、貴州合力、新疆匯嘉時代、甘肅新樂、甘肅東方百佳等過半數以上超市百強大型連鎖企業、萬余家門店投入使用,對降本增效、提升用戶購物體驗成效顯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