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上漲意味著什么?
CPI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的是一個家庭的購買力變化的指標,CPI上漲,說明居民的消費水平提高。
在CPI上漲的初期,說明經濟處于復蘇或繁榮階段,此時刺激經濟發展,需要內需帶動消費,消費能力上漲,經濟就能得到提高;而CPI如果持續上漲,則可能會出現物價上漲,甚至出現通貨膨脹的情形,最終造成貨幣貶值,此時央行就可能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我們國家的CPI和就業率、GDP都是穩步增長的,CPI偶爾上漲屬于政策情況,當CPI持續上漲,國家也會進行宏觀調控。
cpi上漲是好事還是壞事?
一般來說,如果CPI上升,意味著物價水平上漲,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老百姓花同樣的錢所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減少。反之,如果CPI下降,則意味著物價下跌,貨幣增值,購買力上升,老百姓花同樣的錢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就更多了。因此,CPI也被用來作為判斷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主要依據。
這樣一來,有些人就表示不理解了:CPI越高,意味著老百姓的生活負擔越重,那如果把CPI調控得低低的,最好是物價水平一點兒也不上漲,或者是持續下跌,不就萬事大吉、皆大歡喜了嗎?其實,物價水平太高,會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成本,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錢袋子,固然不好。但是,如果物價長期低迷,容易造成農民沒錢賺、企業效益差、就業機會減少、居民收入降低、市場消費萎靡,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將陷入互相牽制的非良性循環之中。
因此,國家一直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合理區間,保持物價水平總體平穩,這既能避免老百姓“買不起”商品和服務,也能避免讓商品和服務“流不動”。毫不夸張地說,CPI漲幅“高低不就”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