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事業單位上班的職員,除可以拿到工資外,還能享受到一些諸如各種津貼等的福利待遇。企業單位為了在職員發生意外事故后,減輕企業財務的經濟負擔,會給職員購買失業保險、勞動保險等,為了規范此類保險的收費,相關機構制定了一些法律規定。
第一章總則:
為了保護工人職員的健康,減輕其生活中的困難,特依據目前經濟條件,制定本條例。
本條例的實施,采取逐步推廣辦法,目前的實施范圍暫定如下:
甲、有工人職員一百人以上的國營、公私合營、私營及合作社經營的工廠、礦場及其附屬單位;
乙、鐵路、航運、郵電的各企業單位與附屬單位。
丙、工、礦、交通事業的基本建設單位;
丁、國營建筑公司。
關于本條例的實施范圍繼續推廣辦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勞動部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提出意見,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之。
不實行本條例的企業及季節性的企業,其有關勞動保險事項,得由各該企業或其所屬產業或行業的行政方面或資方與工會組織,根據本條例的原則及本企業、本產業或本行業的實際情況協商,訂立集體合同規定之。
凡在實行勞動保險的企業內工作的工人與職員(包括學徒),不分民族、年齡、性別和國籍,均適用本條例,但被剝奪政治權利者除外。
凡在實行勞動保險的企業內工作的臨時工、季節工與試用人員,其勞動保險待遇在本條例實施細則中另行規定之。
本條例適用范圍內的企業,因經濟特殊困難不易維持,或尚未正式開工營業者,經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與工會基層委員會雙方協商同意,并報請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機關批準后,可暫緩實行本條例。
第二章勞動保險金的征集與保管。
本條例所規定之勞動保險的各項費用,全部由實行勞動保險的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負擔,其中一部分由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直接支付,另一部分由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繳納勞動保險金,交工會組織辦理。
凡根據本條例實行勞動保險的企業,其行政方面或資方須按月繳納相當于各該企業全部工人與職員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三,作為勞動保險金。此項勞動保險金,不得在工人與職員工資內扣除,并不得向工人與職員另行征收。
勞動保險金的征集與保管方法如下:
甲、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須按照上月份工資總額計算,于每月一日至十日限期內,一次向中華全國總工會指定代收勞動保險金的國家銀行,繳納每月應繳的勞動保險金。
乙、在開始實行勞動保險的頭兩個月內,由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按月繳納的勞動保險金,全數存于中華全國總工會戶內,作為勞動保險總基金,為舉辦集體勞動保險事業之用。自開始實行的第三個月起,每月繳納的勞動保險金,其中百分之三十,存于中華全國總工會戶內,作為勞動保險總基金;百分之七十存于各該企業工會基層委員會戶內,作為勞動保險基金,為支付工人與職員按照本條例應得的撫恤費、補助費與救濟費之用。
企業行政方面或資方逾期未繳或欠繳勞動保險金時,須每日增交滯納金,其數額為未繳部分百分之一。如逾期二十日尚未繳納,對于國營、地方國營、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經營的企業,由工會基層委員會通知當地國家銀行從其經費中扣繳;對于私營企業,由工會基層委員會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機關,對該企業資方追究責任。
勞動保險金的保管,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委托中國人民銀行代理之。
關鍵詞: 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 福利待遇 發生意外事故 購買失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