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市場期待已久的“南向通”如期上線,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北向通”、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運行后,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重磅舉措。“南向通”的正式啟動對市場影響有多大,銀行等金融機構該如何參與?
上線首日,包括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內的多家機構完成了首筆交易。
9月24日,北京、上海、香港三地聯合舉辦債券通“南向通”啟動儀式。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渣打銀行(中國)等在內的多家機構完成了首筆交易。
央行數據顯示,“南向通”首個交易日,共有40余家內地機構投資者與11家香港做市商達成了150余筆債券交易,成交金額約合人民幣40億元,涵蓋了香港市場的主要債券品種。
多家銀行上線首日完成交易
積極備戰金融市場開放機遇,“南向通”上線首日,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浙商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均顯示已成功完成交易。
交易首日,交行作為首批投資者與4家境外做市商達成9筆交易,交通銀行香港分行作為首批“南向通”做市商與16家境內投資者達成20筆交易,交易涵蓋了人民幣、港元、美元等多個幣種,債券品種包括國債、央票、香港政府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中資美元債等各個品種。
中信銀行也通過“南向通”實現了“多幣種、全渠道”投資交易,并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平臺與中信銀行(國際)及多家境外做市商達成了人民幣、港幣、美元、歐元各類香港市場債券交易。
浙商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通過前期與央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等機構緊密溝通,提前做好業務申請、托管和結算賬戶開立、交易系統與流程梳理等工作,并與境外做市商積極開展聯合測試,債券通“南向通”開通首日開市便成功完成首筆交易。
渣打銀行分別通過托管模式和互聯互通模式,參與了“南向通”的首日多幣種交易,并開展了渣打中國首筆“南向通”項下外匯資金兌換業務。此外,渣打香港作為“南向通”的做市商,也參與了“南向通”的首日交易。
匯豐銀行則在香港和內地分別作為做市商和境內機構投資者開展了首批交易,花旗銀行也作為境內投資者在上線首日成功完成交易。
對于參與的金融機構們而言,“南向通”順利落地意味著“市場機遇”和“客戶機遇”。交通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經理王之劍介紹稱,對于交行,“第一是借助‘南向通‘可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豐富投資策略,實現多元化資產配置;第二是可積極發揮集團全球布局和綜合經營優勢,進一步豐富境內外客戶網絡,通過多元化的配套金融服務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助力跨境資本雙向流動
“南向通”的啟動,也標志著以債券通為代表的金融設施平臺管理制度正加快完善。業內的共識在于,“南向通”將與“北向通”形成互補,有助于跨境資本實現均衡流動,進一步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據悉,“北向通”開通前,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約為8500億元人民幣,目前,這一規模已達3.8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超過40%。其中,“北向通”的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約1.1萬億元人民幣,四年來累計成交量為12.3萬億元人民幣。
可以看到,“北向通”啟動以來,有效推動了外資加速進入內地債市。如今在此基礎上,“南向通”的開通所帶來的影響也值得期待。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認為,在開通之后,“南向通”所帶來的資本流動規模應該不會比“北向通”少。雖然從短期看,對于市場流動性的影響相對有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會進一步增大。
銀行多維度掘金“南向通”
據了解,目前銀行機構正在多維度積極參與“南向通”市場,包括投資者、托管行、做市商等。
首先是投資者,首批內地投資者暫定為2020年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中的41家銀行類金融機構(不含非銀與農村金融機構)、以及QDII和RQDII。其次是托管行,目前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為內地三家托管銀行。最后是做市商,香港金管局宣布指定13家金融機構作為債券通“南向通”做市商,包括農行香港分行、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交行香港分行、摩根大通等。
但實際上,銀行掘金“南向通”不止于此。“未來銀行可以扮演的角色更多,比如債券承銷人。交行香港分行在香港有較強的承銷債券的實力,未來隨著”南向通“運行順暢,香港債券市場流動性將獲得進一步提升,交行也可以在香港市場承銷發行更多債券。”交行金融市場部高級經理王之劍稱。
銀行機構參與債券“南向通”,華西證券分析師劉志平認為,一方面利于發揮交易做市功能,滿足銀行自身的資金多元化配置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益跨境托管、資金結算、貨幣兌換、財富金融等中間業務。
機遇既有,挑戰仍存。交行相關負責人提醒,從自營投資風險角度來看,境外市場復雜性和波動性更強,在業務的發展中需要不斷適應跨境投資特點,建立起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匯率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做好跨境投資的全面風險管理。 (黃一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