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寒武創投合伙人韓冰。
(寒武創投成立于2016年初,專注于極早期投資。在產業互聯網、企業服務、供應鏈、消費升級、硬科技等領域累計投資初創企業超過90家,接近70%為領投或獨家投資,超過60%為企業的首輪投資人。其中天使投資的易買工品、輔料易、感圖科技、航木科技、見知數據、鄉伴、博視醫療都在各自領域獲得快速的成長。
寒武創投一直努力探索極早期投資的標準化的方法,不喜歡追風口,喜歡細分行業,喜歡能造血的公司,喜歡做首輪投資人,喜歡投小比例,喜歡早退,喜歡幫忙,喜歡講課。)
有時會感慨,VC投資于最領先的行業,最新鮮的商業模式,但是VC自己的工作方法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就不提什么大數據、AI、SaaS了,能用好飛書、釘釘的都不多,組織架構幾十年也沒有大的變化,挺分裂的感覺。
按照生物進化的理論,如果沒有外部環境的變化,生存狀態不受到影響的話,確實沒有必要改變。能夠在自然界中活下來的,不是最強的,而是最適應的。
那么最近幾年的VC生態環境有變化嗎?還用問嗎。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遇到多少百年不遇了,在這么一個VUCA時代,灰犀牛滿地跑,和10多年前移動互聯網爆發前夜,20多年前互聯網在中國生根發芽時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2014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讓中國的創業者出現井噴,中國也進入了“全民VC”時代,投資機構的數量在2015年那一年翻了5倍,截止到目前,中國有VC/PE基金管理人15000多家,而市場規模遠大于中國的美國也只有5000多家。投資人還是太~多~了!
(圖片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環境多變,同類暴增,這是怎樣一種惡劣的生存環境,VC也需要進化,不進化,就淘汰。
我們確實需要好好想想,不只思考某一家VC應該怎樣適者生存,而是VC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需要進化。
01 蠻荒時代:$¥共舞,采獵齊飛
從我十年前剛入行時開始,就一直要回答一個問題,“你們是美元基金還是人民幣基金?”,行業外的人可能不會太在意這兩者的分別,開始我的理解也比較簡單,投美元的就是美元基金,投人民幣就是人民幣基金,直到多年后我自己開始做基金,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這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進化路徑。
我用兩種古人的生產方式來對比兩種基金的投資方式。
人民幣基金
人民幣基金的打法更像是摘果子的采集方式。投資企業的過程就是尋找“低垂的果實”,好的果實成熟、飽滿、唾手可得。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風險小、易判斷,果子就在那里,就看誰敢摘,誰摘得到。
形成這種偏好的原因,跟中國股份市場的發展歷史有關,中國的股票市場,最開始的使命主要是國企改制,能夠上市的企業都是各自領域里的龍頭老大,體型巨大,基本以國企為主。中國的股票市場從建立那一天起,市場上已經一大批的巨型企業等待上市,像極了熟透的果實。
開始時,企業又多又好找,基本只要投進一個排隊的企業,都能賺錢。這種低垂的果實又大又甜,肉眼可見,誰有能力跳起來夠到果子,就能飽餐一頓。那時候出現的投資機構都是人脈通達,資源豐富,是個股市遍地黃金的時代。
這樣過了十幾年,這些大型企業該上市都上市了,市場上已經找不到那么多低垂的果實了,市場開始有變化,中國陸續有了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北交所,每次推出新的板,都是在圈定一個新標準,定義什么是好果子。
為什么要改變標準呢?一方面是為了那些雖然沒那么大,但也不錯的中型企業,讓他們也能享受資本市場的紅利,另一方面,有那么多的資本需要投資升值,以前可以投的都投得差不多了,需要新鮮的果實。
如果好果子越摘越少,而摘果子的人越來越多,果子成熟的速度趕不上摘的速度,會怎樣呢?
一、摘還沒熟的果實,要是等到熟透了,就被別人摘走了。這樣的結果就是摘到生澀的果實,引起消化不良。(只能投不夠好的項目)
二、必須爬得更高,去摘那些不容易摘的果實。這樣的結果就是要冒一定的風險,從樹上掉下來可能會摔傷,而且越是體型大的機構,越是難爬到高處。(投項目要搶,要冒風險了)
三、如果不想吃苦果,也不想冒風險,就只能餓肚子。(投不到項目)
就是這么樸素的道理,卻是很多人民幣基金面臨的窘境。
美元基金
美元VC的模式,可以說是VC原本的樣子,它從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中演化出來,美元VC的投資方式不像采果子,更像打獵。
采果子需要的能力不多,要需記住什么東西可以吃,什么東西好吃,什么東西有毒不能吃,判斷一個企業是不是好企業,標準都清清楚楚地寫在各個交易所的網站上。
打獵和采果子相比,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偶然性,所以要求很高,一個好的獵手,要有出色的判斷力,豐富的經驗,過人的膽識,超人的體力,熟練的技巧,還有足夠好的運氣。是不是很熟悉,這些特點也是判斷一個好的VC投資人的標準。
在非洲的部落里,最受人尊敬的獵人,往往擁有搏殺巨獸的戰績,能夠獵殺獅子,是非洲某些部落里的成人標志。
在VC行業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彼得.蒂爾投資了Facebook,孫正義投資了阿里巴巴,在國內投資界,今日頭條的早期投資人,拼多多的主要投資人,小米的重要投資人等等名頭,還是足夠有號召力,這跟小說里的屠龍勇士、打虎英雄的稱號蠻像的。
自然界有這么一個規律,就是越是食物鏈頂層的物種,數量越少。因為能量在食物鏈從下向上傳遞的過程中會有損耗,沒有數量龐大的食草動物,根本養不活那么多的食肉動物,像獅子這種百獸之王,數量肯定比羚羊、斑馬少很多。這意味著,在一個部落里,縱使你有天大的本領,也沒辦法天天獵殺獅子,就沒那么多獅子給你殺。
真實的情況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獵手們,日常狩獵更多的是掏鳥蛋、偷蜂蜜、射殺白天睡覺的蝙蝠、圍捕落單的小動物、設置陷阱、欺負其他靈長動物來過日子,他們也不是一個人出動,通常是集體行動,能群毆的時候絕不單挑。很多時候,因為運氣不好,他們必須餓肚子,更多時候,他們為了活下去,什么都吃。
因為獅子太少了,所以總結狩獵獅子的方法沒多少意義,獵殺獅子更像是部落里獲取名聲的手段,而不是活下去的需要。
一個成功的VC如果90%以上的成績都來自一到兩個項目的出色表現,數量太少,沒有重復出現,就很難判斷這到底是運氣,還是技術?一個成功的項目背后往往站著幾十家知名機構,又如何證明這里有獨立判斷,是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獅子太少,很難總結什么經驗,而鳥蛋很多,完全可以從日常的觀察和總結中找到竅門。獵獅子太危險,可能失敗一次就沒有下一次了,而掏鳥蛋可以不斷精進技術,總結經驗。所以從那些不夠大的項目的投資邏輯中,才能更好地看到一個VC的投資邏輯,大項目更多來自運氣。
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能力決定了你的下限,運氣決定了你的上限。
02 必然的“農業革命”:從野生到馴化
在經歷了芯片、區塊鏈、消費、教育、游戲等一個又一個火熱的領域潮起潮落,之前看TMT看消費的基金幾乎都擠向了硬科技。
摘果子的人太多了,果子又不夠分了。出色的獵手太多了,獅子沒有了。
VC行業面臨商業模式的拷問。
正常的邏輯是,僧多粥少,自然淘汰,競爭力差的投資機構必然會被淘汰,大自然就是這么演化的??雌饋硐袷钦驹谑澄镦滍敹说慕鹑谕顿Y機構,是否能擺脫人丁稀少的命運?有沒有辦法能養活這么多投資機構嗎?
答案是:有的。
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這個物種發生了一次改變人類命運的革命,極大地增加了這個種群的數量上限,讓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同時,遍及地球的各個角落,那就是——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從原理上說,就是將野生的植物馴化成家養的植物,產生了農業,將野生的動物馴化成家養的動物,產生了畜牧業。
從野生到馴化是對自然選擇的一次人為干預,由人來決定哪些物種更應該活下來,而不是由自然來選擇。因為人的選擇,只有很少的動植物可以得到優待,人不再需要記住那么多種自然界中的植物的形態、味道、有無毒性,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和野獸搏斗,只需要變成更重復、更簡單的工作方式,就可以更好地解決溫飽問題。
農業革命導致了人類第一次的人口爆炸。
這個結論可能許多人會不以為然,投資企業怎么可能像種莊稼和養牲口呢?
一、大公司是養得出來的嗎?
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不說,茅臺、娃哈哈、海天醬油這樣的傳統行業的巨無霸,都是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哪一個是溫室里長大的?
不可否認,每一個巨頭的成長史都可以寫一部小說,充滿了偶然,它們的成長過程對其他企業來說,不一定有共性,但是中國不僅有巨頭,還有千千萬萬在各自領域里不可或缺的節點企業,它們組成了生機勃勃的商業社會,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此龐大的基數面前,是可以找到許多共性的。
如何批量地發掘這樣的企業,是一個合格的投資機構需要回答的問題,即在沒有投中任何一個巨大的公司,沒有被運氣砸中的前提下,仍然能有穩定和出色的回報的。
大公司雖然不是養出來的,他們的出現不可預期,但又必然發生,一個充滿活力,生態多樣的巨大空間里,大公司就有可能出現,作為投資人,除了更加勤奮、看得更廣、挖得更深之外,保持一份樂觀,靜待花開。
二、家養的怎么可能比野生得厲害呢?
難道說企業都要變成溫室里的花朵嗎,大自然里野蠻生長的動植物不是更有競爭力嗎?
如果把完全自由的市場比作大自然,這樣說沒錯,但是評價企業好壞并不是只有盈利一個維度,市場競爭也必須遵守規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詐騙、殺豬盤、傳銷類的企業的盈利能力、擴張能力遠非合法經營的企業可比,把它們看成是自然界中生命力最強、最厲害的野草也并不為過,但是他們對于社會、國家、人的危害遠大于自身創造的價值,也不應該是投資人投資的對象。
馴化的過程就是在一定的規則和價值導向下,把那些對社會有價值的、有規律的、可以助力的企業挑出來,然后花時間、花精力、花成本來幫助,讓他們的數量變多,把有限的空間、有限的資源傾斜給他們。
所以馴化的邏輯并不是培養最厲害的,而是對人類最有價值的。
三、投資機構有什么能力去培養企業家?
成功的企業家比投資人厲害多了,投資機構何德何能,可以去培育企業家?
三人行必有我師,鳥類學家不需要會飛,評論電冰箱不需要會制冷,一個農民不需要懂植物學,不需要知道什么叫光合作用,不需要了解分子、細胞、葉綠素,這些能力是生物自身的天賦,農民只需要知道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哪些適當的動作,就可以讓作物有更好地成長。
不同的領域都有專業知識,企業家并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初創期的創業者,你總有專業的能力可以幫到他,投資機構需要在自己的領域里不斷精進,展現你的專業。但如果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還投資機構幫助的話,就像是農民要替農作物開花結果一樣離譜,這樣的創業者不投也罷。
此外,把培育企業的過程說成馴化也并沒有冒犯的意思,其實在人類馴化作物的同時,作物也馴化了人類。在《人類簡史》里,赫拉利對農業革命的闡述,就提到了這種有趣的觀點,作物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讓人類活得更辛苦,必須有規律地勞作,拴在土地上無法自由流動;作物還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改變了生理結構,讓人類飲食結構單一化,造成了很多人類的現代疾病……
其實不管是誰馴化了誰,因為這種共生關系,人類和被人類選中的植物、動物,都出現了種群數量的爆炸,這恐怕是農業革命唯一的使命。
創業企業和投資機構也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樣,有活得更久,變得更大,有更多傳承的傾向,更多的投資機構要想活下去,就會從古典投資那種靠天吃飯、經驗至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傳統投資方法,會變成更辛苦、更瑣碎、周期更長、更標準化、更不浪漫的勞作式投資方式。
03 做個農民:別吃飽飯,別太聰明
如何在農業革命中,做個合格的革命者,喬布斯說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隨著投資行業的不斷發展,一級市場投資的成功案例、失敗案例不斷增多,投資領域里,投資領域外的人,遲早會意識到,VC領域正在祛魅,投資不再神秘,不再高大上,信息不對稱正在消失,也許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只是不愿接受。
還是用農業革命前后變化的例子。
農民和采果子的人聊天是聊不到一起的。
一個會告訴你什么樣的果子味美多汁、無毒副作用,什么樹好爬,什么地方沒有毒蛇……就好比現在講什么行業是風口,什么樣的創始人是好的,什么樣的企業是好企業,是個靜態標準。
一個更關心什么時候需要翻土,什么時候需要澆水,什么時候撒種子,什么時候防治病蟲害,什么時候收獲……談的更多的是自己應該怎么做,看的是企業如何成長,如何發生變化,是個動態過程。
一個要的是眼光獨到、快準狠,一個需要耐心,警惕揠苗助長。
放牧地和打獵的聊天也不一樣。
一個會講怎么跟動物斗智斗勇,怎么戰勝對方,怎么騙過對方,怎么用最小的代價收獲最大的戰果,講得眉飛色舞,聽得令人神往。另一個會講怎么讓動物活得更好,生的更多,長得更快,怎么亡羊補牢,怎么科學喂養,講得事無巨細,聽得哈欠連天。
一個是零和博弈,你死我活,一個是合作共生,做大蛋糕。
農業革命帶來不僅僅是生產力的提升,它極大改變了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關系,把之前的對立關系變成了合作關系。
但有時候,我們會有一種錯覺,農耕和畜牧最開始并沒有提高生產力,至少不如之前的方法來得有效,看起來費力不討好。這沒錯,任何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往往都發生在前一種技術最發達,最完善的時候,因為足夠完善,才沒有了更進一步的空間,才需要變革,尋找突破。
火槍剛發明出來時,一分鐘只能發兩槍,而一個清朝八旗騎兵,騎著馬可以跑300米,射四箭,火槍完敗,弓箭和火槍兩種技術同時存在幾十年,弓箭很長時間內占據優勢。過往的投資能力已經打磨得接近完善,還會繼續有好的業績。
但是技術的進步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通過科學的方法,不斷改進,逐漸降低門檻,提高效率,現在一個幾歲的孩子也有可能用手槍干掉一個武林高手。不管多簡陋、低效、奇怪的方法,如果能遵循科學的方法論,就可以預期他的成長和完善。
在很長時間內,傳統的投資方法仍然有巨大優勢,當前的投資明星仍然會繼續閃耀。但是這改變不了更科學、門檻更低、更具有普適性的投資方法,會逐漸發展,讓更多機構接受。
可以預見的未來,那些同時掌握了新方法和舊聲望的投資機構,會做得更好,而留戀于昔日的光輝,不愿做出改變的人會逐漸消失,在他們之外,會有大量采用新方法的機構,不論大小,都能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事實證明,從總體回報上看,過去幾年的一級市場投資整體效果是很差的,過去10年投資到VC市場上的所有投入,到現在總體上并沒有回本(同期如果投資到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商至少漲5倍),市場養不活這么多的投資機構。而目前中國人民幣VC市場,90%的出資人穿透上去,背后的投資人其實是國有資金,作為最后的出資人,也必須尋找結構性的方法,來提高整體投資的效率,而不在乎單個機構能夠賺多賺少。
中國的VC市場不同于美國,也不同于過去的中國,不能照搬美國,也不能延續過去,不能像過去人民幣機構那樣,只摘果子,不種樹,也不能像美元機構那樣,極高的賠率極小的概率,擊鼓傳花,創造風口。
我們已經能看到人民幣VC領域的變化,國家大力推動投早、投小,眾多機構開始涉足孵化、加速領域,并不是擺擺樣子,而是從更長周期來看,這條路只能這樣走。
現在國家倡導投硬科技,因為我們在一些關鍵領域被限制了,其實不只是關鍵領域,現代工業強調分工協作,一個很小的環節,一個很不起眼的零部件都可能被卡住。
很多機器外殼下面看不見的小東西,也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注,它們就像是人體上下的毛細血管、支氣管、神經,哪怕我們保住了心臟、大腦、咽喉,也會像被點了穴位一樣動彈不得。他們雖然不夠大,但是卻撐起了整個身體。
作為更敏銳、更市場化的投資機構,應該深挖產業鏈,找尋水下的項目,在產業升級的窗口期,提前布局,將資金投給那些有企業家精神、有技術、有執行、有潛力的年輕團隊,幫助他們渡過死亡谷,獲得良好的發展、優厚的利潤、合理的生態位,也讓投資機構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何樂而不為。
04 我們做得怎么樣?
是時候安利一下我的微信簽名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上邊的這些,我們自己這些年一直在探索,不敢說成功,只能說找到一些規律,我們堅信投資這件事應該相信科學,而不是玄學。
我們現在的階段就像剛剛在經歷了許多次的實驗室失敗之后,剛剛成功地得出了實驗的成果,體現在我們基金的業績上,但要將實驗變成可以銷售的產品,還需要更多次的驗證、工程化的改進和商業化的嘗試,我們相信,我們的明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下略廣告375字)
我仍舊佩服武松,奈何沒那個武功,讓我選的話,我更愿意當袁隆平。
一不留神又寫多了,還是語言表達能力不過關,通篇可以縮成一句,“以后做投資都是苦活累活了,不服不辯”,齊活。
本文是兩年前寫的《物競》、《天擇》的續篇,只是沒想到因疫情的影響,耽擱了這么久,一別經年,不勝唏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