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復興之路:主流電影的傳承與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我不是藥神》的導演、編劇文牧野表示:只要符合人類的價值取向,觀眾看完后感受到的是愛、善良、勇氣、溫暖、犧牲等等,能給看完電影的人帶來靈魂上的力量的,就是主流電影,這和類型、題材,關系都不大。
論壇上,文牧野和大家分享了他拍攝電影所看的三個方面,一是娛樂性,就是拆解和講述電影的方式,你要怎么讓大家喜歡看;二是社會性,這和你選擇的題材、你所在的國度和社會息息相關;三是靈魂性,就是是否是主流題材,即你引向的價值觀,“這三個偶爾是此消彼長的,我們要做的是協調,努力讓這三個方面都飽滿。”
拿《我不是藥神》的創作過程舉例,文牧野表示:“我看到新聞后,首先思考的娛樂性,我想做的有意思一點,不要枯燥。于是先進行類型化,然后在類型化的基礎上,一定不能抹掉人類最根本上的愛和犧牲。”
對于“新主流”一詞,文牧野認為人類歷史到現在這么長時間,對主流的判斷其實是差不多的,就是人性,就是人相信人性本善,這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的。先把價值觀立好,愛這個世界,愛生活,愛這個時代,“你相信這個,你其實怎么做都是主流的,要向著光明走。”
對于中國電影的走出去,文牧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都是大樹,所謂的走出去是把枝葉伸出去,而對于樹來說,只有根越深,枝干才能伸的越遠。”想要往前走,最重要的是基本功,“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個電影匠人,我不奔著藝術家去,我只要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和熱愛,踏踏實實當導演就好了。”現在重要的是加強中國電影年輕導演的基礎能力建設,“要讓大多數都達到80分才行,不然所有人60分,偶爾一個90的,就會散兵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