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利民為本。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又能促進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
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等18部門聯合發文,要求深入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
這份文件名為《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從托幼、上學、就醫、養老等多個方面提出了27項行動任務,明確到2020年以及到2022年的目標和具體要求。
那么在未來幾年,社會領域公共服務改善將會怎樣提升我們的民生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10月14日,在山東省鄒平縣好生街道和泰社區祥和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和老人進行互動游戲。 新華社發(董乃德 攝)
養老:全面放開全國養老服務市場 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
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補齊養老短板備受關注。
《方案》提出,到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養老床位中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
怎么做?《方案》從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加強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等多方面部署,具體措施包括:
落實新建城區、居住(小)區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推進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綜合評估制度;
鼓勵有條件的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逐步為農村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等,提供低償或無償的集中托養服務;
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推動50%的鄉鎮建有1所農村養老服務機構;
推廣老年人健康體檢,到2022年,基本實現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全覆蓋等。
此外,《方案》還要求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到2022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基本建成。
在養老機構準入方面,推動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支持境內外資本投資舉辦養老機構,落實同等優惠政策。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對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后用于養老服務。
2018年9月2日,新生在“開筆禮”儀式上寫“人”字。 當日,南京夫子廟小學近260名一年級新生在南京夫子廟參加“開筆禮”儀式。 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教育: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2020年要達50%
《方案》要求,到2020年,教育現代化要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
多項行動任務聚焦在教育補短板、強弱項和提質量上,力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比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要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實現“兩免一補”政策城鄉全覆蓋等,到2022年全面現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學前教育則既要進一步完善普惠性民辦園認定標準和扶持政策,支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又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發展公辦園。
值得注意的是,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要逐步提升,到2020年,這一比例在全國原則上要達到50%。《方案》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每個鄉鎮原則上至少辦好一所公辦中心園。
此外,雙職工家庭倍感困擾的入托難、入托貴難題未來也有望得到逐步解決。《方案》要求增加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在城市建成一批示范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在農村和貧困地區進一步提升嬰幼兒照護服務能力。
同時,利用社區中心、閑置校舍等存量資源建立嬰幼兒看護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提供日間照料服務。
醫療:支持社會力量深入專科醫療等細分服務領域
我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近些年進步幅度頗大,但部分地區設施落后、床位不足,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夠的現象仍然較為明顯。
《方案》針對癥結精準施策,比如貧困地區以補短板為主,提出要提升貧困地區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力爭到2020年,每千人口縣級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1.8張左右。
婦幼保健方面,要重點支持床位不足或業務用房面積不達標的婦幼保健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婦幼保健機構擴展強化產科、兒科、中醫科等服務功能,力爭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增加到2.2張。
優質醫療資源則要均衡發展。《方案》提出,要圍繞嚴重腫瘤等重點疾病,在全國建立若干高水平的國家醫學中心和一批區域醫療中心,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另一方面,鼓勵優質醫療資源通過組建專科聯盟、建設分支機構等多種方式,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社會辦醫也將成為我國醫療服務的重要構成。《方案》提出,支持社會力量深入專科醫療等細分服務領域,在眼科、骨科、口腔、婦產、兒科、腫瘤、精神、醫療美容等專科以及中醫、康復、護理、體檢等領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服務機構等。
1月9日,北京延慶太平莊中心小學學生練習滑冰。 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此外,《方案》為公共文化、旅游和體育等公共服務設置了目標,要求到2020年,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陳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