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會現場展示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型。
12月28日,在會展中心5號館現場,有一座裝修極具特色的大樓模型:樓下的幾層是商用辦公風格,樓上幾層則放置了不少科學儀器。這座大樓實體是位于深圳光明區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下稱“創新中心”)。但它還有一個更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字——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
“我們在探索的綜合體,樓上是研究院,樓下是企業,目的是為了縮短從技術到產品這個轉化研究的周期。企業跟研究院共用儀器設備,同時,研究院可以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撐。”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說。在這樣的綜合體里,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裝的在一棟樓工作,“在電梯里,可能一個問題就解決了。”
據悉,深圳先進院合成所正在探索的這種“樓上樓下”模式為國內首創,主要研發方向包括合成生物等。“目前,綜合體已入駐包括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賽橋生物創新技術有限公司等在內的13家企業,相關企業估值達上億元。”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產業創新與轉化中心主任羅巍告訴記者。
解決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1到10”后,從創新中心“畢業”后的初創企業,可以在距離不到兩公里遠的合成生物產業園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如2020年3月成立的深圳賽橋生物,從創新中心“畢業”后,今年5月入駐合成生物產業園,目前完成由國內多個知名投資機構領頭的近億元融資,即將完成數億元A+融資。
“賽橋生物主要圍繞合成生物產品的平臺型智能制造技術及配套核心裝備的研發及商業化應用。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提供了專業的合成生物領域人才、設施平臺、創新機制,以及企業伙伴,拓寬了賽橋生物智能制造裝備在合成生物不同領域的應用。”德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先進院合成所研究員、賽橋生物首席科學家張友明表示。
據悉,此次深圳先進院在會展中心5號館打造了合成生物專展,“綜合體”是其中一部分。此外,從全自動全封閉細胞制備工作站、高通樣品前處理系統、微生物人工碳化系統到全自動細胞藥物篩選系統……多個已轉化或即將產業化的合成生物學領域創新成果和項目都來到現場,一批合成生物產業化成效頗豐的明星初創企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化載體也集體亮相。
劉陳立表示,全球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和產業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我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雖然起步比國際上晚了10多年,但經過近10年來不同學科與領域的專家合作攻關以及國際合作,已奠定了相當好的研究基礎。(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文 鐘華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