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電池和智能車聯網領域成為產業鏈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不斷有行業新進者試圖分享這一市場。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各國都在積極推動電動車等新能源出行工具的普及,新能源電池和智能車聯網領域成為產業鏈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不斷有行業新進者試圖分享這一市場。
“動力電池在兩三年之后基本上也會形成中國主導。”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日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已經受益于可持續技術的推廣,而且也在引領全球。”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布預測報告,2019至2024年的五年內,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能力將會增長50%,而受益于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競爭力,中國將為全球貢獻40%的可再生發電能力。
“盡管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全球供電的第二大來源,但是要實現長期的氣候目標,還需要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
電動汽車背后深刻的氣侯變化和碳排放問題,想要實現巴黎協定,必須要從汽車行業去減少碳排放。
今年4月,遠景宣布完成日產汽車旗下的電動電池業務控股權的收購。不過張雷強調,遠景并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電池公司,而是希望成為一家能夠提供能源系統柔性服務的公司。
能源公司、電網、整車廠,誰將主導未來五年內可持續發展的電動交通?張雷指出,電力系統的平衡和充電管理的優化很重要。“如果一座城市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增長到20%,在沒有優化充電管理的情況下,這個城市的發電和配電容量就要翻一番。”張雷表示。
張雷透露,基于遠景推出的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EnOS,遠景正在歐洲聯手多家能源產業鏈上的企業共同打造一個實現泛歐洲領域電動汽車與電網云端協同的實驗平臺,這些企業中包括電網公司、電力傳輸公司、電動汽車公司和能源服務公司。未來,將有更多個體終端用戶加入到這個平臺,主動參與到電力系統的平衡中去。
“我們不做汽車,因為中國并不缺一家電動汽車公司,但世界缺一個提供極致安全的電池,并且能夠把電池融入到能源系統的公司。”張雷透露,在電池業務方面,未來很快將會有包括三菱汽車、日產汽車等大批國際客戶涌入。
華為也正在尋求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超級供應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日前的一場智能汽車大會上透露:“華為在能源產業有50億美元的規模,我們充分利用能源產業的規模化、器件一致性,把電動化成本降下來,解決充電、電驅、電池管理的成本與性能問題。”
不過華為可能不會進軍電池領域,更會傾向于將聯網智能與通信行業相結合。任正非今年早些時候曾公開表示:“堅決不準做電池,電池的生產方式很復雜,人工消耗大,我們還是要聚焦在算法和數學相關的方向上,化學、物理的東西還是要謹慎一些。”
波士頓咨詢公司則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電動化、自動駕駛汽車和共享出行創造的利潤占比,預計將從2017年的1%將增長至2035年的40%。徐直軍也曾將中國16萬億產值汽車產業,稱為未來“最能顛覆的一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