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到2019年,中國電影走過了相當重要的產業化進程,無論是票房還是制作質量,亦或是觀眾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成就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歷練,是一點點的探索,是從業者的努力和付出。
作為經歷了這完整的二十年的博納影業來說,見證了中國電影的低谷,也參與了中國電影的輝煌。1999年,于冬創辦博納影業。初創時期的博納,不過一家小小發行公司。今天的博納,成為電影行業的引領者之一。用于冬自己的話說,過去二十年所走過的,是“艱辛之路”,更是“發展之路”。
于冬是北京電影學學院發行管理系的畢業生。1994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北影廠工作。很快,他就憑借著勤奮努力和出色的人際溝通能力,得到時任北影廠廠長韓三平的欣賞,成為了北影廠最年輕的科級干部。
那時的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票房不足8億元,國產電影更是寥寥。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電影票房增長數十倍,國產電影更是佳作頻出,爆款迭現。作為見證了中國電影成長的老資格電影人,于冬坦言,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產業政策的推動,同時也離不開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博納影業的發展壯大,則得益于一直以來堅守主營業務、堅持走在市場前沿,以主流商業大片積極適應電影產業化發展,實現盈利和業務增長。
“博納的今天,靠的是一張張二十塊、三十塊的電影票積累起來的。”于冬說。
博納的發展靠的是堅實的積累,所憑依的更多的是自身滾動發展所產生的內生動力,而非外部資本運作。所以即使在大部分人都叫冷的“寒冬”,于冬看起來依舊胸有成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在于冬看來,中國電影未來10年的發展,會催生出世界排名前十的電影公司。這樣說并非沒有依據,他指出美國電影市場過去10年沒有增長,而中國在去年9.6%的增長,遠高于國際電影市場百分之一點多的增長。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電影市場有望成為世界電影的發展引擎,并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大影響力。
創業期迎來政策紅利 博納道路開啟
1999年,是中國電影產業化的開端。正是在這一年,于冬作出了從中影辭職的決定并創辦了博納。
彼時的于冬,帶著由幾個人組成的小團隊,從低成本電影入手,發行了一系列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留下影響的作品。博納主導發行的第一部影片,是黃建新導演的文藝片《說出你的秘密》,憑借著對發行市場的熟悉,博納取得開門紅,于冬也賺到了公司發展的第一桶金。
2001年,博納作為民營公司迎來了政策紅利。民營公司被允許獨立出品電影,投資人開始擁有著作權。與此同時,民營公司還贏得了參與國產電影發行的資格。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博納獲得了當時的廣電總局頒發的第一個民營發行公司牌照,也開啟了博納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在這一年里,博納發行了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我的兄弟姐妹》,接近2000萬元的票房,為博納帶來豐厚的回報。2002年,博納發行的商業電影《天脈傳奇》,取得3000萬的票房,全年票房排行榜第三名。
連續在發行領域取得好成績,奠定了博納重影片質量的理念,也進一步提升了博納對電影市場的信心。于冬的務實,在博納發展的前期得到了彰顯,也為博納的厚積薄發打下了基礎。
借力成熟市場 與香港電影深度合作
從《天脈傳奇》開始,博納開啟了與港片合作的發展歷程。香港電影依托地區優勢,經歷了八十年代黃金時代,為香港贏得“東方好萊塢”之稱。但在90年代末期受到金融危機沖擊之后,香港電影進入了低迷期。越來越萎縮的香港市場,讓香港電影人開始關注廣闊的內地市場。于冬透露,在兩部電影連續取得票房佳績之后,博納在香港電影圈內開始建立起影響力,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找到了博納。從2003年到2010年,博納發行了一百余部香港電影,幾乎包含了進入內地的香港影片的七八成之多。
成績的背后,是于冬和他的團隊對專業制作精神的堅持,對市場和觀眾的尊重。憑借著初出茅廬所取得的亮眼成績,于冬在國內建立了影響力的同時,也得到了西方媒體的關注。2010年,《好萊塢報道》將于冬稱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人”,同一年,博納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于冬的創業之路,堪稱碩果累累。他的成功,也充分證明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重要意義。
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和內地電影市場的不斷發展,博納也開始從發行香港電影向投資和預購香港電影轉變。在拿到出品權之后,博納參與到全球發行的市場中去,并與大批香港導演、演員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憑借與香港電影合作的豐富經驗,于冬總結香港電影北上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賣片,將內地作為純粹的發行市場,版權并不發生轉移。第二個階段是香港資本開始進入內地投資拍片,版權開始屬于內地公司,然后通過香港面向全球發行。在這一階段,博納也會在香港進行電影投資,拍出了諸如《竊聽風云》《澳門風云》系列等影片。如今,香港電影北上正在經歷第三個階段,即大批香港導演在內地安家、辦工作室,并面向全球進行電影制作。博納影業也開始了從接受香港電影文化輸入到著手進行文化輸出的進程。圍繞內地的故事、題材,配備香港的制作人和拍攝團隊,已經成為了電影市場的主流。
聚焦主旋律電影商業化 接新時代地氣
如果說1999年到2009年是中國電影產業化的摸索階段,那么2009年到2019年,便是中國電影產業化快速實現的10年。在過去十年間,博納在主旋律電影商業化方面取得了獲市場追捧、受觀眾認可的成果。
從《智取威虎山》開始,博納影業開創了主旋律電影的新拍法。在籌拍《智取威虎山》期間,導演徐克提出了包括3D技術應用在內的諸多思路,與于冬想要重拍經典的想法一拍即合。無論是林海滑雪還是打虎上山,都能夠憑借技術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智取威虎山》當年一經上映,口碑票房雙贏,觀眾們驚訝于主旋律電影也可以做得這么“好看”。
此后,博納影業又拍攝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實現主旋律電影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在將商業電影元素融入傳統故事結果的過程中,電影形成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跌宕起伏的故事,豐滿鮮活的人物,沖擊力十足的視覺,給觀眾帶來了更新鮮的觀影體驗。
說到對主旋律電影的重新開發,于冬有著豐富的個人見解。在他看來,電影創作歸根結底是塑造人物,過去的主旋律電影在人物塑造上以高大全為特點,但博納在主旋律電影中,會讓人物有缺陷、有不足,從而將人性與精神融入人物塑造中去。在博納的幾部主旋律商業電影獲得成功之后,于冬承認博納找到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賦予了主旋律以新的生命。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博納推出了“中國驕傲三部曲”系列電影。三部曲中的《烈火英雄》改編自鮑爾吉·原野長篇報告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展現消防員真實救火工作。《決勝時刻》則是博納影業繼《建軍大業》后推出的又一部史詩情懷巨制。《中國機長》是根據2018年川航成功備降的真實事件改編,向社會傳遞出崇尚英雄精神、傳承英雄精神的正能量,并提倡學習英雄機組忠誠擔當、忠于職守的政治品格和職業操守。
“中國驕傲三部曲”分別在今年八、九、十這3個月推出,形成串聯之勢,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取得不俗表現。其中的《中國機長》在國慶檔上映,短短七天時間,實現單日票房三連冠,累積票房突破20億的佳績。截至10月10日,三部曲票房將近40億,《中國機長》和《烈火英雄》均進入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
三部主旋律電影,聚焦不同時代的英雄、楷模、大事件,以商業電影的手法去拍攝主旋律電影,從而更好地傳達中國精神,影響更多年輕人。
“中國驕傲三部曲”的推出,也體現了博納在主旋律題材操作上的純熟。
影視“寒冬”博納不慌 中國電影未來可期
2019年的電影市場表現并不好,許多人認為影視行業正在經歷寒冬。而向來善于把握大形勢的于冬,在對待當前局面時,顯得格外理智,他坦言過去許多年,在金融資本入局的推動作用之下,電影行業出現了盲目擴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電影行業的虛假繁榮。有數據顯示,所有完成拍攝的電影中,有60%以上沒有進院線,毫無疑問,電影行業產能過剩。中國電影也需要積極地“去產能”,將優勢資源集中到有效的傳播中去。
“中國電影人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600億票房的龐大市場,在規模上無限接近北美市場的同時,要看到我們已經遠遠甩開日本。越來越高的票房背后,是觀眾越來越高的觀影需求。只有不斷拍出更多高質量影片,不斷聚焦當代記憶,才能夠留下更多反應時代的優質作品,也才能夠實現電影市場的良性發展。“于冬信心滿滿,并繼續秉持專業第一的理念。
尊重專業之外,于冬更是不缺前瞻性的視野。他認為在當前環境之下,中國影視企業要把自己的發展定位到全球市場中去,要放眼世界謀求發展。無論是年產故事片還是熒幕數量或是票房收入,中國都已經成為電影大國,但距離成為電影強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電影人要從提升中國電影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和強化中國電影對外傳播能力兩方面入手,不斷推動電影強國的到來。
本著“做全球生意”的理念,博納計劃以國內“春節檔”為基礎,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打造“春節檔”,通過在不同國家同步發行春節檔作品,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
可以說,博納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于冬本人對專業的尊重,以及對市場的把握,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將會繼續帶領著博納為中國電影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