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界的風云人物,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自帶光環”,所到之處少不了追隨者。但從世界互聯網大會到達沃斯、博鰲論壇,從數字中國峰會到天津智能大會,日復一日的繁忙,并不妨礙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努力。實際上,在過去的一年里,他跑遍全國22個省、40多個地市,10余次到訪工信部、自然資源部等部委,拜訪、會見了上百家知名企業,與各地政府、企業信息化負責人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只為今年提交一份“最棒的”議案。
2019年“兩會”在即,孫丕恕向記者透露,他將重點就加快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依托工業互聯網打造智慧企業,打造質量鏈助推質量提升,加快健康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等議題建言獻策。
任何一份好的議案都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在孫丕恕的帶領下,2018年浪潮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浪潮服務器蟬聯全球前三、中國第一、增速全球第一,HPC躍居全球前二,AI服務器市場占有率穩居中國第一。
浪潮云為全國150多省、市政府以及74萬企業提供云計算服務,造福3.2億老百姓,連續四年政務云市場占有率第一;浪潮開創了政府數據從共享、開放向授權運營升級的先河,70多個省市政府數據運營工作扎實推進;為20多個城市開展智慧城市運營服務。
浪潮還通過梳理這些能力,逐漸洞察、剝離并優化出消費級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模式,打造了工業互聯網、愛城市網、質量鏈、一貸通等新型互聯網平臺與應用,致力于讓每個人都享受到信息科技的普惠發展成果。
目前,浪潮愛城市網APP已在天津、濟南等60余個城市落地運營,覆蓋上億人口,被市民被親切地稱為“掌上政務中心”。質量鏈則推動了茅臺、格力、美的、青島啤酒、東阿阿膠等超過1500家企業上鏈,正逐步在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構建起透明、互信、完善的質量保障共治體系。一貸通實現中小企業貸款最快5秒種到賬,在濟南累計授信額度已超過6億,累計放款3.5億。
在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有思想者和瞭望者。正是基于不斷的實踐探索,2018年8月,孫丕恕提出了要發展“云+數”新型互聯網產業的理念。
在他看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的出現,推動了社會從信息科技時代進入智能科技時代,未來政府、企業、個人將實現三維充分鏈接,也必將有一批企業脫穎而出,轉型成為“云+數”新型互聯網企業,共同為政府、企業與個人帶來無處不在的計算,最大程度地挖掘、整合、盤活、提升數據的力量,更好地延伸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賦能產業發展、承接公眾個性化需求,實現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
孫丕恕說,“浪潮正要成為這樣的新型互聯網企業。”
在新型互聯網的藍海里拓荒、耕耘,需要抱負,需要創新,需要傳承,更需要執行力。孫丕恕和他掌舵下的浪潮集團,向來不缺乏這些要素。
有人想起,在2018年“兩會”代表通道里,人民日報記者向孫丕恕提出的問題:“我們注意到,近些年中國信息產業快速崛起,比如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請問您有什么經驗和看法分享?”“此外,您認為接下來該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信息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我們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關鍵在實體經濟。”孫丕恕回答說,“我認為,工業互聯網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倍增器。”
他提到,現階段發展工業互聯網要著力解決的三個問題,“一是,解決實體經濟對工業互聯網的畏難、畏懼情緒。尤其是很多中小企業認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是高大上的科技,是互聯網企業的特權,存在自己不敢碰的畏難情緒;二是,解決企業個性化要求強的問題。每個企業都具有自己個性化的特征,有自己個性化的應用系統,不像消費互聯網靠一個核心應用打遍天下,他們需要個性化的服務;三是,大力培育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
提出問題容易,解決問題難,特別是在互聯網浪潮席卷千業的今天。但孫丕恕用整整一年的努力,回答了這個問題。
人們看到,在過去的一年,浪潮基于云服務平臺支撐能力、企業信息化服務能力以及先進制造業模式經驗三大基礎,打造了一個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面向9大行業7大領域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獲得20余省230余個地市企業上云服務商身份,10省100余個地市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身份,推動10余個省市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擔任山東、天津、蘇州工業互聯網聯盟理事長,多個地市聯盟副理事長。迄今,浪潮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接入百萬余個設備,聚集5000+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動百萬家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山東滕州,浪潮當地產業特點,打造了全國第一個工業互聯網試點“機床海淘網”,將作為一個開放的行業級開發和服務平臺,立足滕州,致力于打通機床的設計、生產、銷售和后服務的全鏈條,通過聚合機床廠商、配件商、服務商、機床用戶,提供圍繞機床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和應用服務,帶動當地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而在不久前,浪潮與山鋼集團共同建設的“山鋼云”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集團數據資源的匯聚、流通、共享及挖掘應用,將數據變為信息、知識和決策依據,為鋼鐵行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甚至其他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借鑒。
……
一個個“千錘百煉”的案例匯集,練就了浪潮的實力。最新的證明是不久前,浪潮強勢入選2018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并在全國構建了50余個工業互聯網聯盟,聚集了5000+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動百萬家企業數字化轉型。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便有了更大的社會責任。
“信息技術企業要承擔起幫助實體經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用好工業互聯網的重擔,爭做全球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切實落實習總書記要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要求,為實體經濟插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翅膀,助力我國由互聯網大國向互聯網強國轉變。”孫丕恕的這句話,是浪潮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前五甲的態度,也是做法。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俯身推動企業發展之外,孫丕恕的調研之路也是經驗分享之路。人們看到,他與各地政府、企業信息化負責人溝通交流,探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智慧城市、智慧企業建設,分享碰撞數字經濟發展理念、實踐與經驗。
一邊瞄準前沿,戮力創新;一邊盡心履職,全力調研;一邊交流探討,分享經驗,累不累?孫丕恕說了四個字,“樂此不疲”。
在大的敘事時代,如何成為開創新局的弄潮兒?他提出了云計算3.0戰略,與合作伙伴一同推動數字產業體系走向完善,共同為政府、企業與個人帶來無處不在的計算,最大程度地挖掘、整合、盤活、提升數據的力量,驅動生產優化、模式創新、商業轉型和社會進步,實現城市、社會可持續發展。
記者問,“如何為我們描述浪潮的明天?或者是不久的將來?”孫丕恕答,我們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是早日實現服務器全球第一、成為領先的“云+數”新型互聯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