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出所料,但誰都沒想到元宇宙犯罪第一案來得這么快。
去年12月20日報道稱,Meta公司于本月初正式開放的元宇宙平臺“Horizon Worlds”測試期間,一位女性測試者報告說自己遭到了性騷擾。
測試者表示,有一個陌生人試圖在廣場上“摸”自己的虛擬角色。“性騷擾在普通互聯網上已經不是兒戲了,在VR世界中更增加了而一層傷害,性質更惡劣?!睖y試者說道。
她還透露,當天廣場上的如此行為遠不止一例。
消息一出,Meta連帶著元宇宙被口水淹沒,好在有麻省理工技術學院為Meta打圓場,表示Meta建議測試者使用一種名為“安全區”的工具(平臺內置的安全功能)。該功能就像是一個保護氣囊,開啟后將持續保證在內人員無法被觸摸、交談以及互動。
Horizon副總裁Vivek Sharma事后表示,公司承認需要努力讓該功能可以隨時隨地生效,且易于操作以避免同類情況發生。
那么問題來了:擬真環境下的犯罪,是否真的是犯罪呢?
“歸根結底,虛擬現實空間的本質在于它能夠讓用戶認為真的存在于某個特定空間之中,他們的每一個身體動作都發生在3D環境下。”華盛頓大學研究網絡騷擾問題的凱瑟琳·克羅斯對該事件如是評論道。
她認為虛擬現實具有沉浸感和真實性,在這種環境中發生的有害行為也同樣具有真實性。因此,在擬真環境下的性騷擾,就是實打實的犯罪。
這也是元宇宙概念發源之處,就有不少業界專家和學者提出過的擔憂:在高度擬真的條件下,如果保護措施不能做到完善,很容易出現不法分子利用擬真環境從事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內容。
不過,倒也不必因此擔心擬真世界成為性犯罪的溫床。就像是Horizon推出的“安全區”一樣,受過教訓的元宇宙設計者們自然會考慮到這一部分的安全問題,剩余需要解決的只有如何讓玩家可以隨時隨地展開防護罷了。
而且,在擬真世界中雖然一切都與現實相近,但終歸不是現實。用游戲術語來講,就是只有“魔法攻擊”,卻沒有能對 真人 造成傷害的“物理攻擊”。只要做好了防護程序,最多忍受些視覺上的精神污染罷了。
相較于擬真世界帶來的困擾,元宇宙內外的經濟犯罪可能反而更讓人擔憂。
12月中旬的時候,有媒體曝光了位于上海市的一個“元宇宙”騙局。騙子利用元宇宙概念以及虛擬貨幣,號稱投資元宇宙虛擬貨幣,40天便可以翻18倍,這也是第一個被曝光的元宇宙騙局。
內部會議上,“老師”激情四射地講著賺錢方法——即通過交易所謂的“ME”虛擬貨幣獲得收益。他們一邊手把手地輔導來人一步步安裝了電子錢包軟件、申請了“幣安智能鏈”的電子錢包并添加了“ME幣”,隨后又在電子錢包軟件中添加了使用“ME幣”的關聯小程序,感覺就像真的一樣。
但實際上,對于了解區塊鏈的用戶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所謂的元宇宙投資都是由來已久的“虛擬幣”和“區塊鏈游戲”(簡稱“鏈游”),只是裝在了元宇宙的“殼子”里炒作推廣而已。
而所謂的“ME”貨幣,也不過是利用某虛擬貨幣平臺發行的三無虛擬幣,市面上這種幣實在太多了,幾乎沒有任何的價值,盈利主要靠“推廣”,也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傳銷。
這反映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元宇宙、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大于部分公眾的認知提升速度,從而導致一些人打起了“認知落差”帶來的犯罪空子。
可以預想的是,即便到了元宇宙成熟階段,這種問題仍會存在。在虛擬世界中,支付手段更為多樣,支付方式更為快捷,金融犯罪的成功率也會隨之上升。
因此,解決諸多問題的重擔都落在“元宇宙制度規則”這一尚未有定論的概念之上。
就像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現實生活中的犯罪行為有司法機關處理,那么元宇宙里的犯罪行為怎么處理?
目前為止的討論結果比較統一,那就是元宇宙與現實世界“雙規”。當有人觸犯法律后, 現實 法律對其進行依法懲處外,元宇宙之內也將對他的虛擬角色進行處罰。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元宇宙”可以真的做到與現實社會連接,不至于因過度脫離而分崩離析。但也有問題,比如,那么元宇宙當中的處罰力度如何?又由誰決定?
元宇宙中的“執法者”人選較好解決,相信發展到那個時間段的AI已經足以承擔起這一重任,可規則的制定終歸還是要由人來決定的。
有人可能會問,照搬現實世界的法律不就可以了嗎?
當然不可以。首先元宇宙作為“宇宙” 存在 ,理論上不應該存在國家概念。即便存在,那么采取哪一國家的法律作為基本法最為妥帖依舊是難題,而且在初期預計也很難直接劃分出全球233個國家的地盤。
其次,即便所有人達成共識,將某種現實法律搬進元宇宙,但虛擬世界的變數實在太大了。比如有人用弩箭干掉了鄰居家養的史萊姆,那么史萊姆的價值如何定義?算非法捕獵還是為民除害?使用虛擬弩箭是否違法?這都是現實世界法律難以約束的。
元宇宙的制度,是所有廠商都在回避的問題。但隨著第一例性騷擾案的爆發,似乎已經不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