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簡歷投到懷疑人生,面試面到崩潰”,最近有不少打工人吐槽,今年的“金三銀四”似乎消失了!
自從去年教培、房產、互聯網等行業裁員開始,求職市場的競爭就變得異常激烈,回流到市場上的求職者還未被消化完,更多的應屆生就也跟著加入進來了。
限于這種形勢,想必有相當一部分職場人打算轉行,但不管是出于主動還是被迫,提起轉行,都絕非是件容易的事!
轉行,到底該不該轉?怎樣做才能順利轉型?為此,常識君特別邀請到赫基集團人力資源副總裁、管理的常識內容合伙人宋春濤老師,為大家分享他的看法。以下,Enjoy:
自1998年大學畢業,24年來我先后換過6個行業、9家企業,包括建筑設計、培訓咨詢、商業銀行、快速消費、電商代運營、服裝零售,也嘗試過行政文秘、營銷文案、報社寫手等不同崗位,最終確定了人力資源作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并有幸從一名HR小白成長為一家服裝零售集團人力資源副總裁。
轉換行業、甚至從頭來過,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結合個人的經歷,跟大家分享三點我的經驗和感悟。
轉行最需要的,其實是勇氣。
當我們在一個特定行業、一家特定企業工作時間越久、累積經驗以及資源越多,就越難以做出轉行決定:
一方面,主動離開的成本變得更高;
另一方面,自己究竟應該往哪里轉、能否轉成功?
內心深處的迷茫、以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都會讓我們躊躇不前。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在內心給自己點亮一點微光,讓自己有勇氣歸零再出發。
分享我個人第一次的轉行經歷。1998年我在江西讀完大學,南下廣州求職,經過了筆試、面試、英文口試等層層選拔,加入了廣東省建設廳下屬某事業單位,任職辦公室秘書,主要的職責是處理單位行政事務類工作。
3年之后,我決心主動打破自己的“鐵飯碗”,離開這家副廳級別的事業單位,原因是每天一壺茶、一摞報紙的工作狀態讓我心里發慌。
我到現在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寫好辭職報告的那個晚上,反反復復問自己,我真的舍得離開這個體制內的“鐵飯碗”嗎?我真的能在競爭激烈的外企環境里順利站穩腳跟嗎?混不下去了我還能回得來嗎?
坦白說,我無法確定。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做了再說。
很多時候,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面對轉行的選擇題,如果你一時還不能鼓足改變的勇氣,那么我推薦你看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這部影片改編自美國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2007年出版的同名自傳,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醫療設備推銷員,如何刻苦耐勞,一方面善盡單身父親的責任,另一方面奮發向上,克服一切困難和挑戰,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
克里斯·加德納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怕從零開始,只怕從未開始。
除了勇氣,謀劃新的行業、以及新的職業方向同樣至關重要。這個背后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匹配。
關于匹配,我有三點建議,分別是:
匹配個人興趣愛好
匹配個人能力優勢
匹配個人資源積累
1.匹配個人興趣愛好
一定程度上,這個建議更多適合進入職場1-3年,職位相對較低的基層人員。
對于職場新人,轉換賽道進入新的行當,相對容易從基層崗位得到機會,也更容易端正自己的心態從零開始。在選擇新職業的時候,可以盡量基于個人興趣愛好,去做行業和專業的關聯匹配。
我一直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發自內心的熱愛某個行業或者某種職業,你就會全力以赴投入進去。
我個人的第二段轉行經驗就是如此,當時我有幸入職中國雅芳,一家總部位于廣州的美資化妝品公司,在人力資源部任職員工培訓發展專員,設計人才發展項目、組織企業文化活動、實施團隊建設培訓、出版員工溝通刊物……
所有這些工作都是我喜歡做的,我每天從早上9點一直工作到晚上8點,周末自愿加班,就是為了高效率、高質量地交付各項工作,并且樂此不疲,充滿干勁。
2.匹配個人能力優勢
這個建議更加偏向于在職場打拼了5-8年,在某一行業或專業領域有了一定經驗累積的專業或管理人才。
不同于職場新人,在某個行業工作5-8年后,大概率已經成了公司的技術骨干甚至團隊主管,年齡也不知不覺靠近30,其實很難像一張白紙一樣,在一個新的行業或者領域重新開始。
但是你可以靜下心來:
梳理、挖掘一下自己在專業技術、管理能力、工作經驗上的沉淀和累積;
思考這些沉淀和累積當中,哪些能夠遷移到新的行業、新的崗位當中去。
人們經常說,隔行如隔山,但實際上隔行并不隔理。這個理,從行業、企業的角度講是運作規律,從職業、崗位的角度看就是知識技能的要求。
根據美國著名管理學教授斯蒂芬·P·羅賓斯的理論,管理者需要持續關注三方面技能:概念技能、人際技能、技術技能。從行業轉換的角度來看,概念技能和人際技能能快速遷移至新行業、新職位;但技術技能對比前兩者更加顯性,屬于行業轉換必備的“先決技能”,與崗位價值交付直接關聯,需要優先評估。
另外,如果你希望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個人優勢,并且關注如何將優勢轉化為在不同行業打拼的才干,我向你推薦蓋洛普公司的優勢理論以及《現在,發現你的優勢》這本書。
《現在,發現你的優勢》講解的是一套識別個人優勢并將其發揮為才干的方案,最終目的是將才干變為優秀的工作表現。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購買書籍閱讀并在網上完成優勢識別器(Strengths Finder)測試,里面有34個主導“主題”及其成千上萬的組合。讀者通過這些測試和這本書的講解,來了解如何最有效地將自己的優勢和才干轉化為個人和事業的成功。
3.匹配個人資源積累
這個建議更多適合于在職場奮斗了15-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資深管理者。
從實現難易程度來看,管理者越往高處走,匹配的跨行業、跨專業工作機會相對越少,反過來去融入適應的時間有可能會更長。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在某個特定行業里打拼多年,一定會積累更多的資源,無論是人脈、資金、商業機會還是政府關系。
資深管理者在考慮轉行的時候,一定要先盤點清楚自己有哪些資源積累。
分享幾個身邊朋友的例子,朋友Peter是服裝零售行業的資深人士,十年前就做到了某國外時裝品牌在華區域的管理層,CEO是公司從法國總部派來的,Peter跟著老板一點一點開疆拓土,把中國市場的生意規模越做越大。
前幾年法國總部因為人事變化,中國區被召回法國,新任CEO一上任就做出了一系列業務和組織調整,年近五十的Peter于是選擇了離開。找了一圈工作機會都不太滿意,身為湛江人又天生熱愛美食的Peter干脆在廣州開了一家海鮮私廚,規模雖然不大,但生意非常火爆。
另一個朋友Ann是餐飲行業的人力資源高管,她所在的企業規模極大,所以上上下下管著很多員工,也認識了非常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人。
兩年前,她的公司因為疫情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她幫老板處理好之后,選擇了離開,然后投身保險行業。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今時今日,很多人包括她自己在內,對待保險的認知發生了巨大改變,她決定進入這個行業,用專業加真誠服務身邊的朋友。
當然,聰明的讀者讀到這里,會自然而然得出一個結論,最為理想的機會匹配是努力找到興趣愛好、能力優勢、以及資源積累三個維度的交集。
這個交集點代表的,不僅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更是安身立命的事業所在。所以,盡你最大的努力,去思考交集點在哪里。
上面我們講技能匹配,但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真實的情形是,能做到匹配的總是少數,大部分人在被迫面臨轉行壓力的時候,發現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都夠不著門檻要求,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升級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儲備了。
如何升級呢,比較常見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學歷教育;一種是職業教育。
學歷教育最普遍的當然是MBA或者EMBA。2004年我入學中山大學嶺南學院IMBA,當時班上不少同學讀書的目的都是為了轉行。
一位女同學入學前在報社做編輯,畢業后去了外企的市場營銷部,另外兩位男同學之前在大型央企,畢業后雙雙加入了一家國際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
除了MBA,通過報讀MPA、或者心理學碩士學位來完成轉行目的的,也不乏案例。
職業教育是實現轉行的另一種路徑,這里面既包括了新東方、南翔技校這樣的操作應用類崗位,也包括了必須取得執業資格認證才能上崗的行業,比如說律師、培訓師、電子商務師等等。
我的一個朋友本科畢業后,在外企從事了多年的合規工作,總感覺沒有出頭之日,苦悶之下自學法律,先后參加了3次司法考試,最終通過并拿到了律師執業資格證。拿到律師證之后,他很快在另外一家外資企業拿到了法務合規經理的工作機會。
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說到底都只是完成自我升級的兩種常規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德韋克(Carol S. Dweck)所倡導的Growth Mindset(成長型心態),并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除了勇氣、匹配、升級這三個錦囊,最后我想送給所有人神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的一段禱文: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以智慧,能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推薦語:本書幫助你克服演講時的緊張情緒,告別聽眾玩手機的尷尬,使你在找工作、談薪水、競聘演講、商務呈現、匯報發言時脫穎而出,表達效率翻倍,直抵人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