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多次傳聞要上市的Keep,終于在其成立的第八個年頭,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
說起Keep,還要從其創始人王寧一段失戀的經歷說起。
都說失戀是最好的減肥藥,這句話在王寧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2014年,即將大學畢業的王寧失戀了,這件事對他的打擊極大。不過,他并沒有因此頹廢不振,而是決心改變自己。
彼時王寧的體重已經有180斤了,所以他做的第一個改變自己的決定,就是減肥。
對于一個體重基數大,且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來說,減肥并不是一件易事,但靠著毅力和堅持,王寧成功了,他從180斤減到128斤。
自從王寧減肥成功后,他的身邊開始陸續出現一些同樣有體重煩惱的“取經者”。
王寧不厭其煩地向他們分享減肥經驗的同時,萌生了做一個專業健身平臺的想法。
就這樣,Keep誕生了。
現在回過頭看,王寧這一步棋落得確實不錯。
當時的傳統健身行業正處于灰暗時期,中國健身行業起步于2000年左右,經過十余年的爆發式增長和更迭,開始進入瓶頸期。
有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總數約為5000余家,但其中80%處于基本在維持或虧損狀態。
伴隨著這個數據而來的,是健身房倒閉和跑路事件頻發,傳統健身行業開始陷入到信任危機中。
另一方面,2013年底,三大電信運營商拿到了4G牌照,移動互聯網開始普及。
在這樣的背景下,Keep如魚得水,順利成為資本布局的健身領域的入口。
《2021年中國運動健身報告》中統計的數據顯示,騰訊、軟銀、高瓴資本、GGV紀源資本在健身領域的主要投資企業中,Keep均在名單。
資本始終保持著對Keep的青睞,截止目前,Keep已經拿到9輪融資,其中F輪的融資金額就高達3.6億美元,投后估值高達20億美金。
在資本的加持下,Keep月活躍用戶成倍增長,2016年其月活躍用戶僅有10萬人,到了2021年這個數據就變成了5000萬人。
但實際上,Keep并沒有表面數據顯示的這么風光。跟所有的互聯網企業一樣,Keep也患上了“燒錢換用戶”帶來的后遺癥。
首先,就是用戶留存難、粘性低的問題。
和游戲相反,健身自帶反沉迷屬性,這是整個健身行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運動健身平臺Peloton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案。與Keep通過健身內容獲取用戶的方式不同,Peloton早期是通過銷售單車的方式,與用戶建立聯系。
Peloton的訂閱用戶分為兩種,一種是購買了設備的用戶,還有一種是僅訂閱線上課程的用戶。
就拿前者來說,為了增加這部分用戶的粘性,Peloton購買了很多歐美流行音樂的版權,還進行了游戲化的產品設計增加互動性,并且打造了一批明星教練等。
這些舉措,讓Peloton訂閱內容用戶的月均流失率保持在1%以內。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Keep近年來也有相似的舉動。比如銷售跑步機等健身器材,打造社區增加互動,通過彈幕反饋調整課程,以及開展線上線下的用戶活動等。
但在國內,線上健身平臺們其實很難復制Peloton的成功經驗。
國內健身市場與海外有很大差別。據灼識咨詢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健身人群滲透率為21.5%,美國已經達到48.2%。
美國已經具有高度成熟的健身市場,Peloton的出現只是對原有線下健身市場的補充,而國內的健身市場教育尚未完成,Keep們還面臨著從0到1的挑戰。
招股說明書顯示,Keep已經連續三年虧損。2019年虧損人民幣7.35億元,2020年虧損人民幣22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虧損人民幣25億元。
Keep解釋道,虧損是優先考慮戰略路徑的制定和商業模式的優化。
但觀察Keep的財務報告及其業務方向不難發現,其虧損的原因其實有跡可循。
目前,Keep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以及廣告和其他服務。
其中自有品牌產品帶來的收入最多,占比55.1%。
做內容出生的Keep,一直在尋找商業化的方向,但多元化的商業路徑,讓其變成廣而不精,面臨著多方面的競爭壓力。
短視頻平臺的崛起,分走了健身行業的一大塊蛋糕。
《2021年中國運動健身行業報告》顯示,2021年4月,在獲取健身內容或課程時,有41.2%的用戶選擇通過短視頻,有28.9%的用戶選擇通過綜合視頻,僅有22.8%的用戶選擇運動健身平臺。
在Keep成立初期,網絡上還很難找到系統、專業的健身內容,但現階段在海量的免費健身內容和課程面前,尚未養成付費習慣的用戶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
據統計,2021年中國健身人群的年均開支為人民幣2596元,美國健身人群的年均開支則為 人民幣 14268 元。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粗略統計發現,黑貓投訴網站上關于Keep的投訴內容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動扣除會員費的問題,一類是發貨慢或不發貨的問題。
這也從側面說明,有相當一部分會員都不是穩定的“連續付費”會員。
在跑步機等運動器材領域,雖然Keep注重打造針對家庭的運動器材,與傳統的針對健身房和酒店的運動器材商避開競爭,但是仍然無法避免與小米、華為等本身就有品牌優勢和流量優勢的企業的競爭。
依據銷量和銷額,京東會每日更新跑步機排行榜,在排名前三十名的跑步機中,小米和華為的多款跑步機上榜,Keep則不在榜單中。
但不可否認的是,Keep也有自己的優勢,灼識咨詢報告顯示,按商品交易總額計算,Keep是2021年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份額為14.9%,其智能單車銷量排名中國第一。
在健康食品領域,有薄荷健康等專注代餐食品的平臺,它們不僅能充當用戶計算食品熱量的工具,還研發出系列的營養食品。相比之下,Keep就顯得不那么專業了。
而且一旦涉及到食品,就永遠繞不開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督。
2020年,Keep曾被爆出,消費者在其魔芋酸辣粉中吃出黑色肉蟲,以及高纖蛋白奶昔中部分維生素等均被測出低于標準值等負面信息,對其品牌造成不小的傷害。
Keep還曾嘗試線下健身房,在北京和上海打造Keepland,付出昂貴的成本后,最終卻以關店告終。
Keep虧損的背后,除了變現難的問題外,還有高居不下的營銷和銷售成本。
Keep招股說明書顯示,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其銷售和營銷開支為8.182億元,同比增長342.1%。
疫情的出現,給很多行業都帶來陰霾,但對于Keep這類的線上健身平臺來說,卻迎來了流量“紅利期”。
《2020年中國居家健身短報告》中提到,從2020年1月25日起的一個月內,Keep等APP的日均下載量實現大幅增長,Keep的漲幅達到478%。
但從2021年銷售和營銷開支的翻多倍增長來看,Keep似乎并沒有充分抓穩疫情帶來的這波紅利。
Keep自上線開始,就被寄予厚望,媒體們不吝嗇地將其譽為“黑馬”。在一輪一輪的融資中,Keep的被加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光環。
但是近幾年,浪潮褪去后,Keep的短板開始凸顯。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王寧曾提到,希望Keep能夠成為像NiKe這樣非常牛的品牌。
經歷了裁員風波,經歷了IPO受挫,經歷了連年虧損的Keep,能否夠逆流而上,能否比肩Nike,至少目前還看不到太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