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可能是阿里巴巴上市以來最「失意」的一天。
這天,阿里發布最新財季業績。此前有分析師預估,受累于消費疲軟、策略性投資、競爭加劇等因素,阿里當季凈利潤或暴跌58%。
這與阿里一向穩定發揮的「人設」反差比較大。就在2020年11月的業績電話會議上,阿里CFO武衛還曾自豪地說,「縱觀全球所有同業公司,我們是屬于很少的幾家(電商)能夠利潤能夠實現20%以上的增長。」
如同在放榜日提前得知一個好學生考砸了,市場端的忐忑情緒從港股早盤時便開始蔓延。阿里股價一度跌超6%,恒生科技指數跌到了自2020年推出以來的最低點。
作為零售行業最大的市場主體,阿里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就是市場大局。
疊加中午傳來的俄烏戰爭開打的壞消息,投資人心態接著崩。熬到港股收盤,恒生科技指數跌掉4.33%,阿里跌了6.67%。104.9港元的收盤價,相比176港元的發行價已跌去40%,創下上市以來最低紀錄。
這個好學生的成績單真有那么糟糕嗎?
先看2022財年Q3財報(注:實際對應2021年四季度)里的三組核心數據:營收、凈利潤、新增用戶。
營收2425.8億元人民幣,不及市場預期的2449.1億,同比僅增9.7%,這也是上市以來阿里營收增速首次掉到個位數。兩年前,阿里營收增速還有61%。
這個數據沒有讓人太意外。在阿里營收構成中,中國商業板塊營收占比高達71%,是基本盤;其余如本地生活、菜鳥各占5%,云業務8%,數字媒體娛樂3%,創新1%。而作為當季營收主力,天貓2021年雙11的GMV增速首次降到個位數,已經是一個清晰的預警信號。
公允來說,被作為對比的2020年,情況特殊,疫情給電商平臺帶來業績大漲,這給后疫情時代的增速帶來不小的壓力。
不過,2021年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還有29%,四季度僅增9.7%,且以廣告和傭金為主的客戶管理收入,同比下降1%,足以說明業務端正在發生變化。
對核心電商來說,這個變化要么是用戶總量見頂,要么是用戶口袋見底。
從財報數據看,第四季度阿里生態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數量達12.8億,當季新增4300萬;而上一季新增6200萬,相當于環比增速下降31%,再加上宏觀消費疲軟、外部競爭,告別高速增長的淘系,日子確實不輕松。
相較之下,凈利潤204億同比暴跌75%,反而不是壞事。不管花出去的錢是用來加大投資、增加拉新費用,還是在商家端減免服務費,對阿里來說都是夯實生態的一筆投入,屬于投資未來。
比如為了淘特、淘寶、餓了么及 Lazada的用戶增長,阿里大手筆地增加114億市場營銷費用,用于補貼和獲客。
種種跡象表明,在增長瓶頸面前,阿里正變得激進。畢竟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阿里巴巴CEO張勇提出「多引擎」戰略,但營收占比7成的核心電商,依舊是阿里基本盤。
只不過這一年,阿里的「護盤」思路也在調整。從補貼淘特、淘菜菜,向下沉市場要增量,到現在,下沉拉新與經營存量用戶并舉。
經營存量用戶方面,自B2B事業群總裁戴珊接替蔣凡統籌大淘寶以來,淘系持續圍繞「用戶體驗」進行變革。
用戶體驗被認為是提高用戶黏性及購買頻次的關鍵。說白了,既然用戶增長見頂,那不如從每個人的兜里多掏點錢,把9.79億年度活用戶變成月度購買用戶、甚至每日購買用戶,以此提升GMV。
在對策上,阿里先是宣布天貓、淘寶打通,近日又在天貓APP內上線「貓享」,即天貓自營旗艦店,以加大自營比例。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認為,自營一方面可以加強對供應商和貨品的管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運營的自主性和促銷的靈活度。
中國商業板塊一直在加大自營比重。截至2021年末,平臺服務費即客戶管理的營收占比從46%下降到41%,營收同比降1%;以盒馬、高鑫零售、天貓超市為主的自營占比,從21%上升到28%,營收同比增21%。
曾經為了自營和平臺模式哪個代表先進生產關系,馬云和劉強東幾番互懟。馬云說,京東將成為悲劇,自建物流倉儲,會把自己拖死。劉強東毫不客氣的回懟,馬云一定會逐步學我們,唯一的出路是不斷學習京東。
現在看,兩家都在互相學習,京東一直在提升平臺業務占比,阿里則開始自營。「貓享」自營旗艦店被認為對標京東。不過「降噪NoNoise」認為,此舉更多是防御抖音、快手。
就在財報發布前一天,快手電商宣布,3月起斷掉站內淘寶鏈接。抖音更早完成對淘寶的「封殺」。
群敵環伺,競爭正在進一步加劇。這兩個后浪當下不缺流量人氣、不缺商家投入,最缺的其實是供應鏈和售后服務,如快手上充斥大量白牌產品。淘系如果不搶先在用戶服務和供應鏈上升級,未來只會被搶走更多市場。
比如淘系在服飾品類上已經受到不小的威脅。阿里高管在2021年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承認,服裝配飾類目GMV增長放緩;到四季度,阿里財報再次提到,服裝配飾以及消費電子的同比增長低于整體平均增長。
與此同時「降噪NoNoise」注意到,服飾正成為抖音電商第一大品類。甚至有從業者推測,抖音服飾GMV已經接近天貓。
這一推測讓天貓方面很惱火。接近天貓人士強調,淘系服飾體量是抖音的兩倍以上,但未透露具體數據。
無論如何,天貓不能坐以待斃。為了推進自營業務,天貓接下來需要整個組織流程的梳理與再造。
平臺和自營,這兩種模式好比一個搞商業地產,一個自己開超市。自營本質是零售,靠進銷差價賺錢。原來的阿里小二只負責招商和線上運營,京東采銷人員則要熟悉每個品牌商的品類結構和商品結構,清楚哪些商品可以賣得更好,換言之,他們需要對周轉率和庫存負責。
對天貓來說,還有如何平衡自營與品牌方旗艦店的利益關系的問題。
不過阿里在盒馬、高鑫零售上已有一定零售人才積累,這或許可以讓變革更為從容。
在戰略轉型階段,過往用GMV、用戶增長來衡量平臺型電商的那套標準,似乎不再適用于評價阿里。
張勇之前在業績會上說過,中長期來看,阿里并不會通過流量來變現,而是要通過搭建基礎設施的能力來創造價值。
這意味著在財報數據上,阿里很難維持投資人眼中「好學生」的模樣。
流量變現往往帶來高增長、高利潤的一路高歌猛進。搭建基礎設施比如供應鏈、云服務,則是長時間、高投入的苦活兒、重活兒,利潤率還沒有平臺模式高。一個很明顯的佐證是,伴隨自營業務比重提升,阿里毛利率出現下降。
況且云業務還處于增長和發展的早期,不會出現驟然的增速爆發。相反,外部局勢、政策不確定性都有可能帶來增長放緩,比如頭部客戶TicToK被迫從阿里云轉投谷歌云,比如在線教育和游戲客戶受到的發展制約。
無論是監管形勢,還是應對外部競爭,阿里都不得不作出戰略選擇——以犧牲短期利潤,維持長期生態穩定。
不當財報上的「好學生」,也是投資人和阿里都要接受的一個現實。
從美股盤后來看,阿里股價微跌0.72%,投資人的惶恐情緒似乎消解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