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沉穩?
就是不會因為一些突發事件,就方寸大亂或者情緒劇變;
不會因為情緒波動,就亂說亂動,造成難以收拾的后果;
不會因為別人煽風點火就盲聽盲信,事后發現自己被坑……
我們普通人在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沒有忌諱,也沒人給出這方面建議。
可是進入社會又發現,自己的不沉穩,惹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得罪了不少沒必要得罪的人,敗壞了很多路人緣,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那怎么才能,培養自己沉穩的氣質呢?
要想讓自己更加沉穩,反而不能太過于保守,處處畏手畏腳。
因為只有經歷豐富,經歷過周期起伏,踩過無數大坑,說話辦事才會更加沉穩、客觀。
所以要磨煉自己沉穩的氣質,在想明白你追求什么,你能放棄什么的基礎上,多聽、多看、多試。
經歷的多了,自然就「每臨大事有靜氣」。
我做自媒體以來發現,不管你說什么,都會有人罵你。
就像那個經典的故事,爺爺帶著孫子,牽著驢去趕集。
孫子騎驢,路人會說孫子不孝,竟然讓爺爺走路;
爺爺騎驢,路人會說爺爺老不修,只顧自己享受;
爺孫都走路,路人說他倆真傻,有驢也不知道騎;
爺孫都騎驢,路人說喪天良了,這不虐待動物嘛;
爺孫倆沒辦法了扛著驢走,路人說看這兩個瘋子……
所以不要輕易表明自己的立場,尤其是在爭議很大的熱點新聞上,沒必要跟別人辯論。
這不是明哲保身,單純是沒有必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可能跟你不一樣,但不一定沒道理。
沒有客觀數據支撐的辯論,最終只會變成主觀情緒上的撕逼。
90%的人并不真的關心你,而剩下的 10%在排隊看笑話。
就像電視劇《人世間》里說的,誰家還沒有點苦,你覺得難么?嚼嚼咽了。
國際政治學上有個「雞毛蒜皮定律」,大意是越重要的事情,做決定花的時間就少,越是雞毛蒜皮的事情,做決定花的時間就越多。
我們日常做決策時,關于跳槽、結婚、考研,這類階段性關乎命運的事情,可能一沖動就決定了。
但關于要不要買個包,中午吃什么,明天穿什么衣服,誰說了你的壞話,這類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會糾結幾個小時。
所以要盡可能地反雞毛蒜皮,時刻告誡自己:
1)重大決定,盡可能跟你能接觸到的最牛的人商量;
2)重大決定,最少也要做到隔日發布,不要立即表態;
3)尤其不要在深夜作出重大決定。
4)小事不必太過糾結,否則會消耗你作出重大決定的能力,像中午吃什么這類小事,到了下午就毫不重要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現實中話很密集,又沒重點的人,很少有人重視他們的觀點。
不是因為對這個人有什么偏見,一方面是這些人很喜歡發表觀點,十說五錯;另一方面是說話太密,沒人能從他的發言里,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
反而是那些不輕易發表觀點,但是一說就能切中要害的人,能條分縷析表達觀點的人,發言會被重視。
因為你說得越多,你的bug就越顯眼,雖然別人表面不說,但可能內心對你不以為然。
晚幾分鐘交作業,并不會讓領導對你的看法有質的惡化,反正也不差這幾分鐘。
但如果關鍵地方有錯誤,領導對你的觀感就無法挽回,尤其是頻繁發現你的小錯誤時。
前兩天在跟一個體制內的朋友直播,有人連麥問了一個問題:
領導經常夸我,他是不是我的貴人,會不會提拔我?
朋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領導不會經常公開夸獎自己人,常被夸反而說明你不是自己人,他大概率只是說兩句便宜話,讓你開心地干活而已。
所以不要輕易判定,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
1)不要隨便開別人的玩笑,你也不知道別人忌諱什么。
2)盡可能不要說黃段子,尤其是有異性在場時,會顯得輕浮且油膩。
3)不要隨便說「誰像誰」,你可能會同時得罪兩個人。
4)越著急,越要慢下來。
5)不要急于對別人的指責反唇相譏,懂你的人不必解釋,不懂你的人解釋也沒用。除非他的指責會帶來實質性傷害。
6)不要隨便發脾氣,越是地位低的人,發脾氣越沒人在意,越是地位高的人,越表現的溫溫吞吞(當然背地里不一定)。
7)不要滿臉跑眉毛,很多人一把年紀了,說話還喜歡擠眉弄眼、手舞足蹈,給人不成熟的感覺。
8)不要急于做出承諾,想清楚自己的資源、能力、意愿之后,再做出答復,寧可慢也不要錯。
9)不要因為別人不如你,就對別人有所輕視,你的傲慢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古人說,水深流緩,人貴語遲。
這個遲不是慢,而是穩。
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千篇一律,但是學會在關鍵時刻沉穩,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起碼它能讓你少犯錯,少得罪人,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幫你養成沉穩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