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全國考研成績放榜,有人歡喜有人愁。
然而,有這么一位女大學生姜宇帆,因設計出了2022北京冬奧會吉祥物“雪容融”,一舉改變了命運,獲得了保研的機會。
據媒體報道,雪容融征集初期,藝術學校的老師將這個設計當作作業布置給了很多同學,然而很多同學在拿到這份作業的時候并沒有認真對待,一是他們認為和全國那么多大學生競爭獲勝的幾率很小,另一方面自己也不夠重視,草草地完成了事。
當時就讀吉林藝術學院的大三學生姜宇帆對這次作業十分重視,她認真閱讀了征集要求,并結合自己的觀察及創意設計出了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才交給老師——最終這份設計作品脫穎而出,而姜同學的命運就此被改寫。
因為這個設計,姜同學本人獲得了國家獎學金和諸多設計大獎,她更是繞過了457萬考研大軍的廝殺獲得了保研資格——毋庸置疑的是,這段經歷也會成為姜同學履歷上閃亮的一筆。
有人說,全國這么多藝術生,肯定不乏天賦異稟的學生,為什么會是看似其貌不揚的姜同學獲得了這份運氣和殊榮呢?
在我看來,比起設計實力和功底,姜同學認真的態度和不茍的做事精神,以及竭盡所能的鉆研和努力,才是她和很多同齡人拉開差距的重要原因所在。
而放眼職場,又有多少人敢拍著胸脯說自己態度認真、做事一絲不茍甚至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呢?如果我們無法保證這一點,又如何能奢求一份所謂的“完美工作”,幻想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躺贏呢?
來訪者小琪(化名)是一座三線城市二本院校的畢業生,前來咨詢的時候工作不滿半年,她的專業是公共管理。
畢業后的小琪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并不清楚未來的職業方向,在一次校招上簽約了一家專利事務所。
小琪所在的崗位叫“專利流程專員”,有點類似文員的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在系統錄入案子發給代理人,或者變更下專利機構,還有就是幫助部門經理做些打印及整理文檔等工作,閑來無事也幫部門貼貼發票、找財務報銷什么的。
這不,做了不到半年,小琪感覺自己并沒有學到什么實質性的東西。
小琪找到了我,在她看來,選擇這份工作可以用“誤打誤撞”來形容,她覺得眼下的工作一眼就能望到頭,這和自己曾經的理想差異太大了,她在糾結要不要離職,以及辭去了這份工作,怎樣才能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職場的騰飛?
從我的咨詢經驗來看,想要改變這種困境,要從內外兩方面著手。
外部方面,需要盡快搜集崗位及行業行業的信息,包括這個行業里的核心崗位有哪些、需要怎樣的門檻條件、對人的要求是什么、未來的薪資水平情況等等;
內部方面,需要對自我進行客觀評估,包括能力現狀、個性特質、改進措施,等等。
如果內外嚴重不匹配,則需要重新進行戰略部署。例如常見的職業定位就是這個性質。
如果內外基本匹配,則重點考慮戰術層面的調整。例如對自我進行能力層面的提升,包括制定職業目標、設置工作計劃、安排好每天的工作及生活,等等。
具體到小琪的案例中。
小琪所在的機構是一家專利事務所,隸屬于專利行業。
而專利的基礎屬性包括技術性、法律性和經濟性。
1)、技術性:
按照小琪當前的專業背景,想要脫離繁瑣的文員類工作、接觸到核心的專利業務,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假如小琪未來希望從事專利代理人這樣的高薪職業,沒有工科背景可謂“寸步難行”,因為沒有工科背景意味著理解不了技術方案、理解不了技術方案就無法撰寫申請文件,更做不好專利訴訟了。
拿小琪所在的專利事務所來說,專利工程師助理至少要求工科碩士,好一點兒的事務所更是要求985畢業的工科碩士。
因此對小琪而言,如果未來想要走專業道路,必須在學歷和專業上下功夫(目前小琪是公共管理專業、本科學歷),起碼得4-7年的時間準備。
2)、法律性:
技術性是專利行業的基礎,法律性更是專利擺脫不了的核心特征。
從目前國內專利市場來看,法律的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工科專業畢業之后,在所在單位進行在職學習;二是攻讀法律碩士。
假設小琪能順利考上工科背景研究生,那么對她而言,比較可行的就是先找家事務所做專利工程師助理工作,在助理工作期間讀個法律類的在職研究生。
從時間來看,從小琪碩士畢業開始專利工作到拿下在職法律類研究生,順利的話差不多2-3年時間。
3)、經濟性:
由于專利事務所服務的絕大多數客戶群體是企業,必須考慮到專利的經濟性出發,站在企業角度,匹配企業的戰略和企業現實競爭環境,真正去實踐專利,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形成良好的業界口碑。
因此,想要成為高薪的專利代理人,需要多重嚴酷的考驗,并且必須成為復合型人才,方能勝任這份高薪職業。
單從時間疊加來看,小琪順利拿下工科背景研究生需要3-4年、工作期間攻讀在職法律研究生需要2-3年、再用3-5年錘煉自己的商業思維和企業IPR經驗,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而成熟的專利代理人,算下來,少說也要8-10年的時間。
經過溝通不難發現,小琪是一個典型的“慣寶寶”:從小父母舍不得讓她吃苦,她自己上學時期也是非常隨性,怎么舒服怎么來,所以上課不用心、做事不用心。
而這些年來,她更沒有為哪件事認真努力過——所以也就沒有什么深刻的成就感體驗,僅有的成就感無非就是今天誰夸了自己......
這表明,小琪基本的職業素質偏低。
對現在的她而言,職業方向的選擇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或者說,按照她目前的能力水平,無論選擇什么行業,所能從事的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不太能有實質性的改觀。
小琪這才深刻意識到,所謂“一眼望到頭”的工作,原來和行業無關,而是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密切相關啊!
我告訴小琪,在不知道喜歡什么的前提下,不妨選一個自己不那么討厭的前景也算不錯的行業,從基礎崗位開始,重點提升職場基礎能力:包括信息搜集、邏輯思考、人際溝通、數據及信息分析、團隊協作、演講表達等一系列能力,這才是職業選擇的真正根基所在(具體建議涉及個人隱私,略)。
這些年來,我給不少職場朋友做過很多例職業咨詢,如果說有什么心得最想分享,我想那會是——
不言而喻,任何選擇最終依靠的正是自己的實力。
為了不讓自己有一天直面能力不足無路可選的困境,我們必須知道,很多時候,不要指望著有什么工作是為你量身定做的,對很多人來說,我們應該做的,是盡早面對自己的不足,多學一點、再認真一點,不要吝嗇開發與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多變的職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最后要提醒大家,文中的故事和相關分析是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的加工與改編,僅起到參考作用。
如果您察覺到自己正在遭遇職業或生活上的困擾與痛苦,請一定及時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以上。
《“雪容融”設計者命運被改寫?原本只是想完成作業,如今已被保研》.思楠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