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關于對“學習”這件事的經驗和技巧。
之前有不少讀者告訴我,自己在工作之余買了大量的學習課程,也加入了許多知識社群,但依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今天我想把“學習”這件事單獨拎出來聊,和各位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和思考。
為了系統說明這個問題,我用“樹”來做比喻,如下圖所示: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樹木的生長發育很像。
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底層,分界點和上層。
在學習底層,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的輸入體系。
開啟任何一段學習的時候,知識就如同散落在土壤中的養分,散亂混雜,不成系統。而輸入體系,就是大樹伸出的根莖。它們決定了吸收哪些知識,以及如何去吸收這些知識。
一個完整的知識輸入體系,能讓零散的知識點互相找到因果位置,形成縝密邏輯,最后自圓其說。
這也正是傳統的學校,書本,教材以及市面上大多數在線學習產品正在做的事情。無論是以“得到”為代表的互聯網知識分享平臺,還是各種商學院課堂,它們都在扮演“根莖”的角色,替我們精簡總結出知識點,抽象成理論和模型,最后打包成“養分”喂給我們。
然而這里卻有一個問題,學習并不是一個單向的“填充式”過程。同樣的知識點,接受者的認知水平不同,最后的成效也大不相同。因為知識輸入的體系比輸入的知識本身更重要。
這很好理解。一個大學老師去和商學院的學生講商品定價法則,肯定比去和街上賣蛋餅的阿姨講要容易得多。但是,你不能說賣蛋餅的阿姨就不懂商品定價的道理。
我在大學上市場營銷課程時,老師就告訴我們,他家樓下賣蛋餅的阿姨都能熟練掌握商品定價法:
如果按照蛋餅的原材料,地段租金,設備損耗等成本來計算,最后再按一定比例加上利潤,這樣一個蛋餅可能定價5塊錢。這叫成本定價法;
如果該地段周圍其他賣蛋餅的,賣螺獅粉的或賣烤串的商品價格普遍在8-10塊之間,阿姨在保持店鋪風格和宣傳差不多水平的情況下,一個蛋餅可能定價9塊錢。這叫競爭定價法;
但如果這個蛋餅有美味獨特的口感,新穎漂亮的包裝,別具一格的制作手法,還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那么這個蛋餅可能定價20塊錢。這叫品牌溢價定價法;
沒學過營銷學的阿姨,照樣能從日常經營中總結出這些道理來。
在這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知識的輸入體系。同樣的商品定價方法,可以有商學院式的學院派模型,也可以有老百姓的市井派道理。
學校、書本、課堂是一種輸入體系,它幫助我們辨別,篩選和抽象出知識的理論模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知識灌輸。
社會是另一種輸入體系,它并不直接告訴我們結論,但卻用實踐和經歷讓我們體會和總結事物的運轉規律,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知識吸取。
除此之外,還有在線課堂的體系,成人大學的體系,企業培訓的體系,知識社群的體系等等。輸入體系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不合適。這對我們的啟示是,在開啟一段學習之前,先想想哪種知識輸入體系更適合自己。
習慣在課堂上跟隨老師的指引來學習的人,碎片化的自助式學習可能就不適合;
喜歡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的人,對純理論的東西可能就不感冒;
自主性差的人,需要強督促,放養式的學習可能就不起作用;
自主性強的人,喜歡自我摸索,過多的教導反而不如點到即止的啟發。
這就像大樹生長一樣,樹的根莖可以有無窮可能的伸展方式,我們要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那一種。
學習的分界點,是對知識的反思,而不是盲從。
還是以剛才賣蛋餅的阿姨為例。僅僅是知道了不同的商品定價方法,這離“把蛋餅店生意做得紅火”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因為她沒有接下去思考:
1. 什么時候該用成本定價法?什么時候該用競爭定價法?什么時候該用品牌溢價定價法?
2. 不同的定價方法之間,各自的條件和優劣勢在哪里?
3. 如果選用成本定價法,資金應該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其他方法亦然。
4. 未來的發展目標是什么?是半年內回本,還是放長線釣大魚,抑或是發展加盟商?
...
一個好問題,勝過十個答案。問題,就是對知識的反饋。
一個只會被動接受“知識”的人,就如同只會吸取養分,而不知道如何運用養分來生產能量的樹根一樣,很難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學習是雙向的過程,光有輸入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學會反思質疑,靈活變通,永遠向前思考一步。
比如當你花了幾十塊錢在網上學了一套PPT制作方法,是直接拿里面的模版就出來用了,還是會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來做調整?
我曾經帶過一個小朋友。有一次她做好一套方案發給我,一看就是用了網上的模版。雖然方案的美觀度大大提高,但可讀性卻不強。后來我仔細觀察,發現她把模版中的文字排版生搬硬套了過來。比如在別人模版中只適合放20字左右的排版方式,在她的方案里居然填了100多個字。
再比如那位賣蛋餅的阿姨,知道了不同的商品定價方法,可自己應該選擇哪一種?是否有第四種定價方法?想通了這些問題,才會不被“知識”所束縛,打開一片新天地。
學習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想想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沒有經過思考,就把學到的“知識”拿出來生搬硬套了?
還真不少。
前幾年“大數據”很火的時候,很多人不把“云服務”、“社工庫”這些詞掛在嘴邊,都不好意思出來打招呼。但大數據成立的基本條件有哪些?大數據的分析邏輯在哪里?大數據的“大”是如何去定義的?有大數據,那么有沒有小數據?這些問題,甚少有人去深究。
再比如最近被討論很多的比特幣。很多人只看到了它一路暴漲的趨勢,卻很少有人去細想它的發行機制原理。無論是傳統法幣還是電子貨幣,它們都是支付手段,本身并不具備價值。而比特幣沒有發行主體、缺少監管的特征,對實體經濟有什么沖擊和影響?這些或許更值得我們去探究。
僅有知識的輸入體系并不夠,還要會對知識進行“更前一步的反思”,我們的認知和思想才能破土而出,肆意生長。
學習的上層,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再創造。
真正會學習的人,最后都是集大成者。
我在過去的文章里提過一個觀點:學習知識和武俠過招很像。頂尖的高手,一定都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無招勝有招,遇敵則變,是最高的境界。
同樣的,掌握了無數種思維方法,思考模型,分析手段,最后要將它們全部拆散,腦中空無一物。但一遇到具體問題,立馬能對癥下藥,迅速找到解決之道。
如果說學習的底層,是借助合適的輸入體系來汲取知識,然后反思和總結,為自己所用。那么到了學習的上層,就是讓知識之間彼此互聯,像生根發芽的枝葉一樣,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適應調整,繁茂生長。
學習的最大快感,正是在這一階段產生。
關于這一點,Boy 深有感觸。
我之前在咨詢公司工作的時候,學習了大量基礎的邏輯思維方法。期間經歷了痛苦的底層理解階段,以及各種推翻重來的思考。好不容易學會了一些高效的思維模型,卻被老板告知說“不要被模板所束縛”。
如今每次寫方案PPT,我都是現想現寫。過去模板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套路,我把它們融會貫通在不同的項目里,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來呈現出不同的演示邏輯。
到現在我寫了差不多三十萬字的文章,里面所有的思維方法和模型我都是現想現畫,沒有任何參考。但基本的“抓住關鍵問題,建立邏輯聯系,剝離干擾因素,呈現清晰結論”的內核,我始終謹記在心。
有了對現有知識的深入理解和融會貫通,到了后期就是各種Freestyle 的再創造。從這一刻開始,才會真正享受知識帶來的愉悅快感。此時,“知識”已經脫離了原有的呈現形態,不再是一本書,幾張模型圖或一段語音,而是成為植根于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思考本能”。
這才是學習的終極形態。
而這也解釋一個我在過去一直困惑不清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有些書很多人說好,但自己看了卻毫無感覺?
答案是,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匹配同等水平的書籍來閱讀。
有的書著重在具體的知識點和實操技能講解上,比如《互聯網運營方法論》。這更適合處于學習底層的人來閱讀;
有的書圍繞一個問題提出多種深入思考和可能性的探究,比如《定位》。這更適合處于學習分界點的人來閱讀;
而有的書則已經將視野放在更上層,是得道之后的布道,比如凱文凱利的《失控》、《必然》。這更適合處于學習上層的人來閱讀;
這就是為什么我在大學的時候看不懂杰克韋爾奇的《贏》,看不懂“數一數二”戰略的現實意義,看不清書中描繪的如游戲一般的世界觀。直到多年以后工作經歷了種種,再反過頭來細細琢磨,方才恍然大悟。
這給到我們的啟示是,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勢必要讓自己先處于能夠吸收這些知識的土壤之中。不要妄圖一下子從繁盛的枝葉開始研究,而是回到地下,追本溯源。
以上就是我對“學習”的一些思考。最后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這個大樹模型,總結一下:
1)學習的底層:
選擇合適的知識輸入系統。根據自己的經驗,能力,背景,個性來匹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對知識的消化才能事半功倍。就像樹木的根莖一樣,選擇自己最舒服的伸展方式來吸收知識。
2)學習的分界點:
學會質疑和反思,對所有接受的知識不要全盤相信,也不要全盤否認。秉承“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斷用問題去應對答案,用新的答案再去應對問題。這樣才能不被知識所困住,破土而出。
3)學習的上層:
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忘掉定式和模式,創造自己的方式。讓自我的知識體系隨著外界的變化而不斷枝繁葉茂,肆意生長。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感謝各位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