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1、我國音樂療愈行業正在得到更多關注,這與我國約有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約4100萬人患有焦慮癥的社會背景有關。
2、音樂療愈行業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不僅線下頌缽音樂火熱,喜馬拉雅和酷狗等平臺紛紛入局,同時也出現了大量音樂內容創作者。
3、音樂療愈產業的背后是音樂治療的基礎邏輯,這個學科已經從理論走到大眾身邊。
4、成為音樂治療師必須要有專業性和職業化的規定,但在這個具體概念之外,把音樂運用在生活中進行自我調適,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你喜歡這首歌的什么?”高天問來訪者。
“我不懂英文,所以里邊唱的什么我不知道,但就覺得好聽,覺得這首歌特別慈祥,特別親切。”
當高天問出來訪者跟爸爸的關系怎么樣時,來訪者一開始愣住了,愣了半天沒說話,然后眼淚就下來了。來訪者說,“在我的記憶里,不記得我爸爸曾經抱過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愛。”
這是一次普通的音樂療愈場景,國內音樂治療專業學科奠基人高天對小鹿角音樂財經表示,“音樂治療里說一個人喜歡一首歌或者一段音樂,絕對不會是平白無故的純粹就是一好聽,一定和他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或者是情感世界的需求有關系的。”
寄情于音樂的療愈功能是一代人新的朋克養生方式,這與目前大眾的普遍狀態有關。
從2021年中國保健學會對我國16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的居民抽樣調查顯示,我國亞健康比例達到70%以上,處于亞健康狀態人口約達7億人,并呈上升趨勢。據世衛組織統計,中國約有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約4100萬人患有焦慮癥。
同時,據中國睡眠研究會調查數據,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38.2%,有將近3億人可能需要聲音療愈等睡眠服務。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場景音樂用戶白皮書》揭示,音樂治療原理其實是療愈音樂背后的基礎邏輯。
那么音樂治療專業是如何發展的呢?以它為指導邏輯的音樂療愈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雖然在中國的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詳細探討了人的心肝脾肺胃和五聲音階宮商角徴羽的關系,提出了“內有五臟,以應五音”,“喜傷心,怒傷肝,優傷肺,思傷腫,恐傷臂。故音樂者,所以動葛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的理論,但音樂治療正式成為一種專業學科,是在1940年的美國卡薩斯大學。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 音樂治療師的工作范圍已經覆蓋心理、康復、麻醉、分娩、臨終關懷、癌癥康復、醫院生活環境、疼痛控制、身心疾病維護等多個領域。
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建立音樂治療大專班,由張鴻懿任教。雖然由于師資等原因,此專業很快停辦。但這個大師班開啟了音樂治療專業化發展的道路。1997年,在高天的帶領下,中央音樂學院系統地引進音樂治療學科,建立了音樂治療研究中心,隨后中國音樂治療專業教育紛紛崛起。
但在公眾的認知和接受度上,音樂治療依然“小眾”,而這個專業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
當時高天帶隊去災區開展音樂治療的活動,同年11月,高天受邀出席美國音樂治療年會,并在會上發表《在中國四川地震中的音樂治療危機干預》的演講,轟動了美國音樂治療界。這一演講也讓中國音樂治療的實踐,逐漸走上國際舞臺。
除了學科建設外,社會性的音樂治療師職業教育也百花齊放。高天音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中國商業企業協會、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音樂醫學與技術裝備分會等社會組織機構,都提供了音樂治療師的認證培訓課程,“欣德米特”實用音樂(成都欣德米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還GEBmusik音樂治療師品牌認證培訓。
2014年,經過多方努力,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批準成立了《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音樂治療師行業委員會》,高天、趙鑫、劉明明、王冰、劉麗純、周平、王露杰、張曉穎等一批來自各個高校、億元、康復中心的從業者組成了督導師小組。
與教育同法發展的,是實踐。但從我國開展音樂治療從時間發展順序上看,是音樂理療先于音樂治療。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一些醫院的理療科就開始使用音樂電療,包括音樂電療法和音樂電針療法。后來又有相繼出現的音樂光頻療法、音樂導引(音樂氣功)等治療方法。
1984年9月,馬王堆療養院創建了國內第一所心理音樂治療室。1985年至1986年期間,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安定醫院與音樂專業人員合作,先后開展了老年抑郁癥的主動音樂治療和慢性精神分裂癥的操作性音樂治療的科學研究。
1991年,北京回龍觀醫院在行為治療區建立了音樂治療室,這也是在全國精神病院中第一個建立音樂治療室的醫院,并開創了精神病人康復治療的一種嶄新治療模式。
新冠疫情期間,中央及各省市政府對新冠肺炎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一線工作人員、困難群眾等群體心理援助高度重視,發布了多項心理援助的政策與措施,要求持續做好心理疏導、情緒支持和心理危機干預等工作。
北京回龍觀醫院組建了心理救援醫療隊,為抗疫一線醫務人員提供針對性強且行之有效的心理減壓及放松方法,其中就包括音樂治療。除此之外,音樂治療領域內的各個機構、院校以及個人音樂治療師均紛紛響應號召,為心理援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比如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萬瑛帶領團隊開辦了音樂療愈電臺,并通過微信公眾號,向民眾發送了兩個音樂減壓放松情緒音樂包。北京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張刃通過網絡微課的形式疏導民眾疫情恐慌心理,并對疫區醫護人員進行了音樂治療技術的指導。
已經從中央音樂學院退休的高天建立了“音樂治療在線心理援助熱線平臺” ,通過耳蟲、MER創傷治療技術、音樂安全島等遠程的方式,解決了疫情所帶來的面對面咨詢技術的阻礙問題,來進行心理干預。身處廣州的溫蘊、時靜潔與其他音樂治療師聯合發起了“居家音樂自我照顧行動”,用音樂為處于封控區的居民提供情緒調節和舒緩的方式。
從嚴格意義上說,居家音樂自我照顧并不能算是音樂治療的范疇。
2021年10月,高天在“對中國音樂治療發展的反思和后現代音樂心理治療的思考”學術講座中也提到,音樂治療與“音樂娛樂”之間邊界模糊,無法體現音樂治療的獨特性、專業性、技術性。治療師必須在臨床過程中證明這一專業的醫學價值與社會價值,才能讓大眾認可音樂治療是一門系統科學。
但音樂治療師溫蘊表示,音樂自我照顧是在音樂治療中“音樂引導想象”基礎上延伸出來的一套面向大眾的方法,這樣的形式可以把音樂治療理念傳播給更多的人。
為了讓大眾能更好的體悟到音樂治療的意義,長期從事音樂治療在青少年情緒干預及邊緣犯罪行為干預領域臨床心理研究的張刃就寫了音樂心理劇《癮型人》。和以往宣傳戒毒戒網癮劇目不同的是,該劇沒有一味地強調這些癮癖的嚴重危害,而是探討這些癮癖形成的環境和心理因素。
2021年11月,世界中聯音樂療法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在上海舉辦,就音樂療法與中醫治未病、新冠疫情及后疫情時代的音樂治療、音樂治療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和一流專業建設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伴隨著音樂治療學科的發展,療愈音樂行業應運而生。
喜馬拉雅的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有超過8300萬人在喜馬拉雅收聽療愈音樂,音樂付費用戶的平均消費金額達76元,并且2018年至2020年,療愈音樂收聽人數漲幅達302%。
到了2021年,艾瑞發布的《2021年中國場景音樂用戶白皮書》數據顯示,療愈場景的用戶絕大多數用戶都偏好舒緩解壓類音樂,占比高達83.7%,且看用戶粘性較高,每天收聽療愈場景音樂一次及以上的比例累計高達57.5%。此外,在用戶單次收聽時長方面,療愈場景用戶更多會一次收聽1至2小時, 此外也有不少用戶會單次收聽超過3小時。
從付費意愿來看,更多用戶愿意為舒緩解壓音樂和孤獨治愈音樂付費,這兩種音樂形式的累計付費意愿分別為82.4% 和80.7%,其中26至30歲的用戶付費意愿最高。在舒緩解壓音樂類型中,31至35歲和41至45歲年齡段的用戶的付費比例也比較高,分別達到了56.1%和50%。
2021年,酷狗與耳界合作推出了“Delta 腦波3D沉浸式助眠音樂”,并與醫療團隊及心理機構合力打造“療愈專區”,其中就包括基于孕產婦抑郁情緒概率高達43%的社會環境,開發的孕產場景音樂。
耳界作為專注于情境式聽覺內容制作與技術研發的團隊,在喜馬拉雅上也是療愈音樂的TOP級博主。據耳界團隊向小鹿角音樂財經表示,制作療愈音樂定是要有前期的實驗為基礎的,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音樂療愈最終是要作用于人的,帶有一定的功能性,不單單是純音樂的欣賞,所以它必須要有依據。基于實驗、論文的研究,跟音樂人、聲優探討,再用到一些比較先進的音頻制作的技術,加入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等相關的專業內容來確保專輯是專業有效的,同時在音樂上也符合中國人審美。
除了耳界之外,隨著場景音樂的蓬勃發展,市場上也出現了大量場景音樂內容創作者。基于市場需求,酷狗推出了自助發行場景音樂、 視頻內容的開放平臺;內容發行后,將共享酷狗流量紅利,實現多元變現。據了解,開放平臺現已聚集了10000多名各類內容創作者。
除了線上市場外,音樂療愈在線下的探索很早之前就有,并且目前的表現手法越來越多樣化。
王媛在2006年成立的心韻療愈學苑是音缽療愈行業的領頭羊,目前已經培養了超過6000名療愈師。心韻療愈的音缽培訓營共12天,前7天是一階二階技法、個案學習;后5天為市場營銷培訓。比起頌缽音缽更致力于培育優秀的音缽療愈師。2021年12月15日,國內首家五感療愈教育培訓示范基地在心韻北京總部正式落地。
春節期間因短期培訓火爆的,上海頌缽音缽身心療愈師培訓班也稱可以借助音缽,通過聆聽、身體接觸等方式,啟動人體的自愈能力,從而幫助人體恢復平衡和諧的健康狀態。收費從初級的1180元到高級的3980元不等,還提供考音療導師證的服務。
雖然網絡上對于音療的效果是否能達到預期有不同看法,但這個成立于2018年的上海念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同時瞄準當代人的亞健康狀態和職業發展焦慮,受到一批愛好者追捧。
耳界也跟小鹿角音樂財經提到,一些酒店為了能在客人睡覺的時候提供舒緩助眠的音樂或者人聲,會找他們定制一些專輯。月子會所也會定制一些幫助產婦緩解焦慮、抑郁情緒之類的音樂。
隨著科技的發展,AI技術也給音樂治療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耳界提到,目前已經在通過一些三D引擎技術、虛擬現實內容的制作,把療愈音樂塑造成一個三維的聽覺場景。未來的話,可能會涉及到一些使用人工智能這些算法的手段去生成音樂。
而國外成立于2020年的Muru Music Health宣稱是首個針對60歲以上人群的音樂流媒體平臺,通過AI根據用戶的愛好、興趣等創造個性化的音樂體驗,利用AI技術抵御大腦老化的影響。目前該軟件每半年向其會員收取67.90澳元(約合50美元),并且已經與環球音樂澳大利亞公司建立了獨家音樂合作伙伴關系,以獲得更大的曲庫,與Google云合作從技術上開啟更快更智能的工作。
國內的河北財文科技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腦電科研、低頻音波脈沖應用、EMT腦電音樂治療的高科技公司,其旗下的頻楽醫療團隊通過低頻音波脈沖技術與音樂治療相結合,推出了頻楽音樂波頻耳機。
談及目前的行業發展現狀,耳界團隊表示,從這兩三年的經驗來說,行業還在起步階段。整個行業的邏還沒有非常清楚,包括收益來源、怎么變現的問題,但從用戶反饋來說,現在有睡眠問題、心理問題的人特別多。耳界團隊的陳富國老師曾說過,目前臨床中差不多有1/3到1/4的人,睡眠上都有問題,另外焦慮、抑郁、恐懼的患者在病人里面也占大多數。從這個角度來說,音樂療愈還是有發展前景的。
另外,雖然現在整體行業還不算特別的大,但是大家已經開始慢慢關注起來了。從耳界的播放量來看,疫情也促使讓大家更加關注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問題。
但與此同時,一些亂象也相伴而生。
2020年,一種名為“subliminal”的音樂在B站爆火,up主們號稱這種音樂不僅可以越聽越漂亮堪比無痛整容,甚至可以改善財務狀況、消滅病毒、私人訂制愿望。一時間各種視頻點擊量暴增,目前名為《真!高鼻梁/鼻基底干貨,up的壓箱底分享》播放量還有突破40萬的播放量,但在視頻上方,B站已經打上了“該內容僅供娛樂,請勿輕信”的字樣。
這種“歌曲+積極性引導語+幾張好看的照片”為組合的,subliminal在YouTube已經存在有幾年了,但一直都負面消息不斷。博主Sapien Medicine甚至直接在自己的subliminal視頻下方加上了售賣鏈接,價格從二2、3美元到136美元不等,被不少網友稱為詐騙。
另一位博主Mind Power則被指控在視頻中隱藏了一些黑暗的潛意識主張,使聽眾陷入噩夢,精神狀態受到很大影響,有些人甚至因此被送到了急診室。但是,這些癥狀在她停止使用后的幾周內逐漸消失。雖然Mind Power的賬號被關閉,但爭論仍在繼續。另一位博主 Rose Subliminals則公開承認自己對視頻添加了負面暗示,之后,她選擇退出潛意識社區并關閉了自己的YouTube帳戶。
有網友把它歸結為音樂治療。那么,這屬于音樂治療的范疇嗎?我們請教了高天,其碩士論文就是有關subliminal music研究的。高天表示,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不管是翻看以往論文,還是通過自己的實驗,均沒有發現顯著性差異,所以這個方法不能說它有用,也不能說它沒用。
可是在商業界不管有用沒用,只要看到了商機,就有人大肆吹噓說這東西很神奇,“甚至有人想找自己合作,我都拒絕了。我說科學這個東西你可以做研究,但是在沒有得到扎實的實驗的數據支持的情況下就推向市場,我覺得這就是屬于欺騙行為了”。
高天還舉例道,自己1997年剛回國的時候就有人拿這個賣高價,那時候一盤普通的音樂CD大概也就是七八塊錢,但這種CD賣到2800塊錢,吹虛說是美國的高科技、潛意識什么懸的不得了,再加上那時候很流行成功學,有些人覺得這個潛意識輸入了之后就能成功,能發大財,所以不在乎這2800塊錢。
但對于行業發展的亂象,學科帶頭人們一直在努力引領大眾走出誤區。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中心主任劉明明就曾指出,音樂治療不是對癥聽曲的音樂處方。音樂跟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直接相關,每個人對同一首音樂作品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像開處方一樣,說哪首音樂解決什么問題。
但同時,音樂也有共性。比如中速偏慢的、旋律柔和的音樂就是可以讓人放松,但這就好像向醫生詢問怎樣的飲食有助健康,醫生會給你一個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的基本的建議,是最基本的原則,并不涉及到針對性的治療建議。
劉明明還強調,音樂治療不等于“音樂+心理學+醫學”這幾個學科的簡單拼貼,并且除了理論學習,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音樂治療師需要全面的專業訓練,靠參加短期培訓不能成為音樂治療師,關于音樂治療師的專業培訓、資格認證的行業準入標準問題上,還需商討。
但同時,在音樂治療師這個專業職業概念之外,音樂是屬于全人類的,所有人都有權利、有能力、有條件使用音樂,去豐富、美化自己的生活,把音樂運用在生活中進行自我調適,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總體來看,學科上,各大院校的音樂治療專業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音樂治療專業人員。
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治療專業的新一代從業者崔懿允也曾表示,音樂治療在北京相對成熟,博愛醫院的孤獨癥中心、北京安定醫院的心理科等地方都有專業的音樂治療,但是在上海、廣州、佛山、無錫、杭州、秦皇島等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已經開始出現音樂治療的身影。
市場中,各種音樂療愈的機構、診所、APP五花八門,行業仍處于零星和分散的狀態。但療愈行業的摸索和嘗試,為國內音樂治療專業化和職業化起了拋磚引玉的積極作用。
中國的音樂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大環境的焦慮卻讓人們對音樂的療愈作用越來越依賴,酷狗的入局已經跨出了第一步,而在新一年拉開大幕的藝考中,又有一批新鮮血液投身于這個行業。
2022年音樂療愈市場會有新的入局者破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