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消費的投資,VC們可謂是“又愛又恨”。
它就像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要早日獲得回報抽身出來,而外面的人拼了命地想要擠進去。
其中,咖啡賽道依舊火熱,繼續引發了資本熱潮。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前十月國內咖啡行業相關融資披露總額已接近60億元。
雖然瑞幸造假曾為行業帶來避無可避的打擊,但從高漲的融資熱情可以發現,如今這一行業已走出了這一陰霾,正面battle霸主星巴克,內卷得十分激烈。其中,瑞幸也開始“起死回生”。
咖啡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它的發展潛力是值得深挖的。
作為成癮型的消費品,它的市場需求預期是龐大的。
比起過去是中產階 級的專屬飲品,隨著國內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咖啡已成為都市人必不可少的“提神生命水”,進一步滲透普及。
中國已經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市場之一,公開數據顯示,預計在中國這一市場規模2025年有望超過萬億元;同時,2021年全年咖啡豆進口量為12.27萬噸,同比增長74%;2021年整體進口咖啡為5.26億美元,同比增長68%。
其中,截止2021年1月,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館,已成為全球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熱門商圈1公里之內坐落著十幾家咖啡店,互搶生意是常態 。
圖片來源:網絡
光看數據,所謂的“萬億市場”的吸引力足以創造出新的投資風口。
長期以來,星巴克一直坐穩行業巨頭的寶座,1999年入華,在經歷了水土不服后,打開了中國市場,令其后來成為了它最大的海外市場。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這一格局因瑞幸咖啡的出現而受到撼動。
當時的瑞幸利用互聯網思維,打起了補貼戰,疊加流量營銷,占據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心智。
從成立到赴美成功上市的速度之快,令它備受矚目,一舉成為了資本的寵兒。
但眼見那高樓起來了,眼見那高樓又塌了,燒錢模式下挖出了財務造假這顆雷,令人唏噓。
發生在瑞幸身上的劇情很“抓馬”,但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市場,降低了消費者入門壁壘,給咖啡貼上了“便宜、好喝”的標簽,為國產咖啡的發展帶來了新玩法。
而相對于國產咖啡的蓄力,星巴克過得并不順遂。
最新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實現營收80.50億美元,同比增長19.28%;歸屬于普通股東凈利潤為8.16億美元,同比增長31.13%。其中在同店銷售方面,美國同店銷售同比增長18%;在美國之外,國際同店銷售下降3%,而中國同店銷售下降了14%。截至2022年1月2日,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達到5557家。
成本端的壓力無法忽視,ICE數據顯示,在極端天氣下,疊加疫情時期流通難度加大,其追蹤的合約港口倉庫咖啡豆存貨水平已降至2000年2月以來的最低點,供不應求引發了價格上漲,此前國際咖啡期貨價格創出10年來的新高,這一壓力直接傳導給了下游零售商。
星巴克不得不繼續宣布漲價,而最近的食品安全問題、“驅趕民警”事件等也令其深陷輿論漩渦,更為重要的是層出不窮的咖啡新勢力,已經對它帶來了切實的沖擊。
圖片來源:微博
先說瑞幸,黯然退市的它倒沒有多頹,比起急速擴張,開始深耕經營,減少補貼優惠,想要跑通單店盈利模式,近來有了回春之勢。
一方面,它重視產品的創新,聚焦打造爆品,生椰拿鐵曾創下的單月銷量超1000萬杯的紀錄我們并不陌生,2021年共推出了113款全新現制飲品;同時,線上線下互為補充,采用自提、外賣等多重供應模式,覆蓋更多元的消費場景,去契合目標群體的消費習慣,提供便利性的同時,普及品牌價值。
圖片來源:網絡
對了,它還挺有先見之明,早在去年就簽下了谷愛凌,而在北京冬奧會上大放異彩的她背后的商業價值確實很可觀,這波緊跟熱點的營銷也吸足了眼球。
圖片來源:官方
圖片來源:官方
根據最新財報,2021年第三季度,瑞幸咖啡凈營收23.5億元,同比增長105.6%;凈虧損2350萬元,同比減少98.6%;Non-GAAP凈利潤為5460萬元,而2020年同期為虧損6.141億元。
最新的內部信顯示,今年1月,瑞幸咖啡新開門店總數約360家,刷新了單月開店總數紀錄,在春節黃金周期間,門店交易額是去年同期的3倍。
圖片來源: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大鉦資本宣布,其牽頭的買方團完成了對瑞幸咖啡部分股東股權的收購,買方團其他成員包括IDG資本和Ares SSG Capital Management,這筆交易涉及瑞幸咖啡部分前管理層成員所持有的總數為383,425,748股A類普通股票。這意味著:本次交易完成后,陸正耀等前管理層不再擁有出售股份的任何權益,大鉦資本成為瑞幸咖啡控股股東,持有公司超過50%投票權。
而最近瑞幸發布公告,履行了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和解協議,即美國紐約南區聯邦法院的最終判決同意瑞幸咖啡繳納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罰款,看來行走在重生之路的它又扔掉了一塊“攔路石”。
但是縱觀目前國內咖啡賽道格局,星巴克依舊占著大盤,瑞幸在發起沖擊的同時,還得警惕身后的咖啡新勢力。
現今,Manner、M Stand、Seesaw為首的咖啡品牌成了資本的香餑餑。
Manner來自上海,成立于2015年,目前已經進行了多輪融資,淡馬錫、美團龍珠、今日資本等參與。其中,最近的一次在2021年6月,字節跳動參與了數億美元的B+輪融資。
這家店走性價比的人設,最便宜的咖啡15元,大杯多加5元,最貴不超過30元, 自帶杯再減5元,采用低價戰略俘獲消費者。
圖片來源:官網
區別于星巴克倡導的“第三空間”,為了盡可能把成本壓低,Manner的門店大多為2-3平米,只提供外帶——即拿即走,店面可復制性極高,如今在資本的撐腰下,它正在快速擴張,目前覆蓋上海、深圳、北京、蘇州、成都、廈門等城市。
圖片來源:官網
?
M Stand成立于2017年,同樣來自上海,2021年進行了兩輪融資,啟承資本、黒蟻資本、高榕資本、CMC資本、挑戰者資本等參與,最新估值達40億人民幣。
不同于Manner的性價比,M Stand注重門店空間場景的塑造,即“一店一設計”,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打卡。它習慣根據面積大小和功能,去設計不同風格的門店去適應當地的文化又或是消費場景,進而詮釋產品,提升品牌調性。
圖片來源:網絡
最后是Seesaw,這家成立于2012年的品牌主打創意咖啡,以咖啡為基底進行混搭去吸引消費者,這一打法目前是奏效的,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5月其創意咖啡的復購率達40%。
圖片來源:網絡
可以發現,對于咖啡,這些新勢力都是認真的,卷起來之時,各顯神通,瑞幸也該看招了。
但和新式茶飲一樣,在今天,這門生意也不好做,縱然資本可以為其撐腰,估值不斷飛漲,但其間的泡沫還是不少,頂著來自成本端、擴張的壓力,造血贏得生機也還得靠自己。
已有前車之鑒,急功近利自然不可取,不然就是曇花一現。對于入局的咖啡品牌來說,想要做到“又快又好”不容易,而2020年我國咖啡館的連鎖化率較低,不足13%,瑞幸學會“慢下來”了,所以獲得了生機。
如今能叫得上名字的咖啡新品牌都有了各自的差異化打法,但歸根結底還得從產品創新與拓展、供應鏈管理、拓展多元化的消費場景等出發,如何在提高客單價、加強消費黏性上繼續下功夫,是瑞幸為首的所有入局者的必修課。
在中國,咖啡已然不是什么奢侈的舶來品,而是作為人手一杯的單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但它背后的萬億市場吹多了反而顯得不太真實,容易一葉障目,尤其在經過了瑞幸事件后,投資者在單店模式、盈利穩定性上多了幾分審視和謹慎,但他們并沒有停下尋找有競爭力的品牌的腳步,對于瑞幸以及其他入局者來說,機遇仍然存在,只不過步子別邁太快太大,畢竟內卷之下,牽一發便是動全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格隆匯新股”(ID:ipopress),作者:董旺仔,36氪經授權發布。
關鍵詞: 押中谷愛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