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陳中在會上介紹, 若浙江大學生創業失敗,貸款10萬以下的由政府代償,貸款10萬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償80%。
消息一出,相關話題沖上熱搜前列,引發網友熱議。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
陳中表示,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因此浙江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力引進高校畢業生。
另外,除了杭州市區,浙江會全面放開專科以上學歷畢業生的落戶限制,而杭州的落戶條件為本科以上學歷。而且高校畢業生到浙江工作,可以享受2萬到40萬不等的生活補貼或購房租房補貼。
對于從事家政、養老和現代農業的大學生創業者,政府會給予10萬元的創業補貼,如果大學生到這些領域工作,政府則給予每人每年1萬的就業補貼,并連續補貼3年。另外,各地還會給到浙江實習的大學生提供生活補貼,而對家庭困難的畢業生,政府會發放每人3,000元的求職創業補貼。
浙江是用工大省,省外務工人員有2,300萬。在浙江,省外務工人員與本地戶籍的勞動者享受同等的就業創業服務和政策。另外,浙江還開發不講技能、不講學歷、不講年齡的愛心崗位,專門安置脫貧人口,保證月薪4,500元以上。去年全省有脫貧人口225萬。
“我們歡迎全國的高校畢業生到浙江來就業創業。在浙江,省外務工人員與本地戶籍的勞動者享受同等的就業創業服務和政策。”陳中說道。
該政策一經推出,便在網絡上收獲了一波好評:“真正有誠意,政府變成天使輪”、“畢業十年都想回去復讀了”、“我要去浙江”。還有北京的創業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羨慕地表示,浙江的做法充分釋放了創新和創業的活力,“北京也應該這么搞”。
“看到這個政策非常激動。大學生作為最有創業動力和激情的群體,大部分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而無法開始第一步,而這個政策可以極大地降低大學生創業的啟動成本,從而鼓勵其開始創業,”青團社創始人鄧建波對福布斯中國表示。“很多人也許會說大學生創業失敗率很高,我也的確見過很多失敗的大學生創業項目,但是我幾乎沒有見過失敗的大學生創業者。即使失敗,創業的經歷也有利于大學生在未來職業中的發展。”青團社創立于2013年,是國內一站式靈活用工招聘平臺,其創始人鄧建波是福布斯亞洲2019年30 Under 30上榜者。
也有觀點認為,該政策的高明之處在于,可以在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的情況下,吸引以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青年人口來浙江發展,而且從畢業開始便綁定新興的青年人口。另外,能夠以初始啟動資金撬動未來更長期的創業資金注入,并有機會催生出引領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公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僅是浙江,安徽蕪湖也在今年年初設立了總規模達5億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該基金由蕪湖市財政局根據資金使用計劃分批撥付,主要用于支持在校及畢業5年內的大學生、海外留學生、中職和技工院校學生以及在職教師等群體在蕪湖的創新創業。
該基金通過提供債券資助、公益資助、股權投資等方式為創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按照基金規劃,在國家級賽事獲得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的創業創新項目,可分別獲得100萬元、80萬元、70萬元、50萬元的資助;在省級賽事獲得一、二、三等獎的項目,可分別獲得80萬元、50萬元、30萬元的資助;在市級賽事獲得一、二、三等獎的項目,可分別獲得50萬元、20萬元、10萬元的資助。同一項目按最高原則,不重復享受。
不管是浙江“虧了算政府的”政策,還是蕪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其實都是當下中國各地“搶人大戰”的縮影,而搶人的主要手段則包括降低落戶門檻、提供各種補貼等。
在降低落戶門檻方面,多個城市已經在積極調整相關政策,而其中也不乏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身影。上海新政顯示,對于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5個郊區新城,以及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就業的上海市應屆研究生畢業生,若符合基本條件可直接落戶;北京取消了“引進畢業生原則上應具有研究生學歷”的要求,新增了本科畢業生落戶條件;而去年年底發布的《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則表示,將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包括調整完善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的落戶政策,全面放寬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落戶限制,到2035年全面取消除個別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基本實現人口自由落戶等。
在提供各種補貼方面,日前,云南省發布《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實施辦法》,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培養、引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其提供的一次性工作生活補貼最高可達100萬元;而紹興則表示,對引進的A到E類人才,分別給予9萬到100萬元安家補貼、35萬到500萬元房票補貼,以及為期10年每年1.5萬到10萬元的租房補貼。
如今,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正面臨著結構性轉型,許多城市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出現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人才已逐漸成為稀缺的戰略資源。如何滿足包括創業者和員工在內的各類型人才的需求,并創造出更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是“人才大戰”中各參與方要不斷思考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福布斯”(ID:forbes_china),作者:Forbes China,36氪經授權發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