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關于長視頻版權的奇怪論調。
這些論調,表面上說的是“手握長視頻版權的長視頻平臺們打版權牌,無益于長視頻擺脫自身困境”。但實際想傳遞的思想是:“希望手握長視頻版權的視頻平臺們,不要用版權來限制短視頻工作者對長視頻進行剪切、拆條、二次創作”。
但這一論調,顯然是可笑的——其試圖以長視頻平臺應當與短視頻平臺進行合作來克服困境來模糊、淡化一些平臺剪切、拆條、二次創作長視頻在事實上侵犯了長視頻版權方權益這一現實。
但顯然的是,合作是合作,侵權是侵權,這完全是兩碼事,可以合作并不是一些短視頻平臺可以對侵權視而不見、將侵權行為合理化的理由。
畢竟,手握版權的長視頻平臺方,當年是花費了真金白銀的,其當然可以選擇與一些短視頻創作者進行某些劇集的合作,以此擴大劇集聲量,為劇集增添熱度,吸引用戶觀看長視頻。
但短視頻創作者卻并不能在沒有版權方(長視頻平臺)的授權下,自行對長視頻進行剪切、拆條、二次創作,即使你剪切、拆條、二次創作的視頻,可能的確為長視頻帶去了一定熱度,實現了一定的用戶轉化。
但客觀來說,視頻創作者無授權的行為,在事實上就是侵權行為,畢竟現實世界的運行邏輯并不是“我與你合作了、給你帶來了流量,所以我就可以侵權了”。
事實上在去年12月15日出爐的《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2021)就明確規定了“短視頻節目等不得出現“未經授權自行剪切、改編電影、電視劇、網絡影視劇等各類視聽節目及片段”。
該細則的出爐,讓手握版權的長視頻平臺方在維護自身權益時,有了相對明確的法理依據;但對于一些短視頻平臺和視頻剪輯二創UP主們而言,則是不小的打擊。
事實上,從業內相關報道來看,目前一些長視頻平臺已經對一些未經授權的視頻剪輯二創UP主,采取了法律行動。
也或正因如此,才會出現上述奇怪論調。
上述談及了短視頻平臺們不可對一些視頻剪輯二創UP主們的侵權視而不見,或者將侵權行為合理化。
但于手握長視頻版權的長視頻平臺們而言,將其當下困境完全歸咎于視頻剪輯二創UP主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掩耳盜鈴”。
雖然視頻剪輯二創UP主們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了用戶前往長視頻平臺觀看完整視頻的欲望,但長視頻平臺當前用戶時長流失,陷入虧損泥潭的根源則在于:在高企的版權費下,卻并沒有孕育出充足多的爆款內容,而沒有優質內容支撐,當然就無法有效激活用戶的付費意愿,更何況長視頻平臺們還有劇集注水、割訂閱會員韭菜(會員定制廣告)等急速拉低用戶好感度的神操作。
種種拉低用戶好感的行為,讓用戶一旦有了新的娛樂方式可供選擇,逃離可以說是注定的。
所以在此現實下,于長視頻版權方而言,可以說版權或許能夠維護得了長視頻一時,但的確不能維護長視頻平臺們一世。
所以于長視頻平臺而言,在版權保護之余,其要與短視頻平臺競爭,落腳點還得在于:提升內容質量、探索模式創新、激活用戶付費意愿等方面。
當然長視頻平臺也需要思考:如何善用短視頻平臺為自身“拉新”,畢竟長視頻與短視頻,也并不只有對立這一條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鄰章”(ID:TMT317),作者:鄰章,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