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元旦放完假,很多網友說自己“抱著手機在床上躺了三天”。這個春節假期,你在床上躺了幾天?
我前段時間看了一個健身博主的視頻,他介紹了《多巴胺的國度》這本書,說人類大腦就像有個天平,讓痛感和快感平衡。
癱床上玩手機帶來了短暫的快樂,而身體會產生一些痛感來平衡它,焦慮和自責隨之而來,我們就得玩更久手機才能得到更多快感。
想要順利起床可以做點有輕微痛感的事,比如運動健身,產生的內啡肽會獎勵給人愉悅感,這種愉悅感能夠緩解焦慮,讓人更有動力。
為了不在床上浪費更多時間,我就試著醒來不碰手機,做會瑜伽、虐虐小腹再起床,真的一整天注意力都很集中。
其實起床拖延也只是假期限定的小困擾。春節假馬上要結束了,更多工作和任務也將隨之而來。你今年有制訂什么新年目標嗎?
我以前從來不立新年flag,因為很麻煩,太多想做的事無從下手,制定具體可執行的計劃需要做很多準備,可是我連起床都困難...
至于不得不做的任務,截止日期臨近時我就會做了。所以都說,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
但自從我能夠順利起床后,我決定不再擺爛,把拖延癥一起治了。
契機一方面是新年新氣象,另一方面是拖延癥真的給我帶來了精神困擾——我經常焦慮自責得睡不著覺。
“為什么不早點開始做準備?”,“為什么沒有制定好計劃,不慌不忙地完成工作?”,“如果我有充足的時間,我是不是會做得更好?”
雖說大家都愛偷懶摸魚,但嚴重的拖延會讓人長期陷入負面情緒之中,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害我們錯失機會、付出更多代價。
如果你也被拖延癥困擾,不如這次嘗試直面并解決問題,然后輕裝上陣、從容應對新年計劃。
很多人說所謂拖延癥,不過是給“懶”找借口。
偷懶是快樂的,但短暫的快樂后拖延會產生更多焦慮、內疚、恐懼等消極情緒。拖到最后倉促完成任務,結果不符合預期,還感覺精疲力竭。
???
克服拖延需要找到自己焦慮的來源。帕梅拉·威加茨(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哈佛醫學院教員)和凱文·焦爾科(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下導致拖延的原因:
1. 自我懷疑:
當我們自認為能勝任某事時,我們會迫不及待地開始行動。而當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好,就容易逃避挑戰,把任務拖到最后一分鐘,或者直接不做了。
2. 對失敗或成功的恐懼:
很多有能力且被寄予厚望的人,會更害怕失敗。堅信“我的能力/成就=我的價值”就更容易幻想事情搞砸了,并為此焦慮。
“如果沒有竭盡全力,那失敗的結果就不能代表我的實力”,“全力以赴或許會成功,但我現在不想檢驗自己的實力”。
一些人寧可接受“倉促完成導致的失敗”,也不愿接受“全力以赴后仍然失敗”,拖延因此成為了讓自己一直逃避的好策略。
圖片來源:威加茨&焦爾科《再也不見,拖延癥》
還有一些人對成功也存在恐懼。
一些拖延者常常低估自己,將以往的成就視為運氣,認為自己“不配成功”,也拒絕發掘自己的潛力。
即使一方面希望成為優秀的人,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能力達不到”、“不知道該怎么做”、“還欠缺很多知識、技能、人脈”……
即使有機會和資源擺在面前,也不敢爭取,擔心被別人發現自己沒什么實力。
也有人害怕成功后隨之而來的更多期待與壓力,“如果我做到了XXX,以后肯定會越來越累,我還是別做了。”
還有人將成功視為令人難堪的事,希望保持平庸來融入集體,擔心自己成為“精英”后被認為“傲慢自私”,然后遭到周圍人的排斥。
3.完美主義:
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人抱怨自己“又完美主義又拖延”,或者用完美主義來為自己的拖延辯護,其實完美主義就是導致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完美主義者不是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人,而是將完美當作自己的目標,并用不合理的標準要求自己的人。
圖片來源:威加茨&焦爾科《再也不見,拖延癥》
有人特別有儀式感,喜歡用很長時間定計劃,必須等到“時機成熟”“有最好的方案”,才愿意開始行動。
有人喜歡在困難的任務面前挑點無關緊要的事先做,將重要的事一直往后推。雖說沒干正事,但也沒閑著。
有人特別關注細節,堅持把小事做到極致。這是因為完成簡單的任務可以輕松地獲得滿足與成就感,但重要的任務卻伴隨著更多壓力。
TED * Tim Urban《拖延癥人群的內心世界》
我本科寫畢業論文時想“驚艷整個哲學系”。因為時間充足,我列了很多書單,計劃不斷拓展閱讀,寫出一篇好論文。
當時要讀很多英文文獻,想“好好準備”的我特別認真地把每個不認識的單詞都記下來,還標注音標和例句。
這種“認真準備”的態度讓我的閱讀零碎散漫,我讀讀這個,翻翻那個。
結果是,在不到一個月就要交論文的時候,我還沒看完第一本書,論文大綱更是毫無頭緒。
拖到最后導師都擔心我畢不了業,我趕緊連續通宵快速閱讀,廢寢忘食地碼字,才勉強把論文趕完畢業了。
后來我發現身邊很多優秀的朋友都有過這種極限操作的經歷——
剛開始給自己設定的標準很高,慢慢準備,想精益求精、想厚積薄發。拖著拖著發現沒時間了,不得不開始行動,倉促完成的成果遠遠不及預期,然后又挫敗又自責。
TED * Tim Urban《拖延癥人群的內心世界》
很多人知道自己拖延,但選擇一邊責怪自己,一邊繼續拖延。如果你今年不想再破罐子破摔了,有一些方法可以幫你克服拖延癥。
拖延者常常內心戲十足,思緒發散,想象各種糟糕結果。因此,克服拖延癥首先要審視和識別自己焦慮的想法。
像下面這個例子一樣,嘗試用筆記錄下來,最近讓你焦慮的事情是什么?
圖片來源:威加茨&焦爾科《再也不見,拖延癥》
然后嘗試標記焦慮的想法中被曲解的部分。
威加茨和焦爾科中提出了一份認知曲解清單,其中包括:
1. 全或無思維:兩極化看待事情,比如,“這方案我肯定搞砸了”,“我什么事也做不好”。
2. 心理過濾:放大消極信息,認為小的錯誤會導致整體都是失敗的,忽視積極因素,認為“都是運氣”,“誰都能做到”。
3.預言:在開始前就預言失敗,比如,“這事我肯定不行”,“這報告我交上去也會被批評”。
4.讀心術:毫無依據地猜測他人的消極想法,“領導肯定會看出來我無能”。
5.災難化思維:幻想嚴重的后果,比如“這事沒辦好,我可能會被開除”。
6.“應該”思維:為自己設定標準,比如,“我應該做到最好”。因為沒有達到標準而感到挫敗、對失敗更敏感,下次更想逃避。
找到被曲解的認知后嘗試理性地分析情況,用更準確真實的想法來替換被曲解的想法,參考下圖。
圖片來源:威加茨&焦爾科《再也不見,拖延癥》
正念也是一個快速平靜下來的方法。當大量的消極情緒纏繞著你,讓你既無法專注工作,也無法好好休息時,嘗試從這些情緒和想法中跳出來。
允許這些焦慮、恐懼、內疚的感受產生,告訴自己,這些感受只是暫時存在的,不需繼續發散,不需做出回應,允許它們自然產生、再離開。
只是平靜過后,被拖延的任務仍然需要完成。
當我們認為自己不擅長某事,并逃避學習相應的技能,結果會證實我們確實無法做成這件事。
打破“自我懷疑-拖延-失敗”循環的辦法就是開始行動,用實踐驗證自己能力其實比想象得更好。
當個人能力確實需要提高時,嘗試把注意力放在培養新技能上,列舉你想要改進,卻一直沒有機會接觸、練習的事。
如果有很多想做的事不知道如何下手,就按照優先級排序,把抽象任務具體化,確定改進方案。
用1-10為自己的新技能掌握程度打分,定期衡量自己的進展,感受從1到10的成就感,慢慢把劣勢變成強項。
限定做計劃所用的時間,不要想著制定“完美的計劃”。
計劃越完美,我們就越容易為了一兩個沒完成的任務而感到非常挫敗,然后自暴自棄地想要放棄后續所有計劃。
這或許對完美主義者來說有點困難。很多完美主義者從小就堅信“自己應該做到最好,否則就是失敗的”。
但壓力會讓我們對失敗更敏感,逃避和拖延也更嚴重。其實,一直打雞血的生活才是不健康的。
《如何戒掉壞習慣》建議完美主義者在行動前問自己兩個問題:
如果必須要用一半的時間來達成目標,該怎么做?如果必須要用同樣的時間來獲得兩倍的成果,該怎么做?
明確區分must和want, 練習不再用“我應該做…”而是“我想做…”,沒有壓力束縛會讓完美主義者更主動、更從容地完成任務。
完美主義者也不愿意用“平均水平”作為自己的標準,“否則就會變得平庸”。
降低標準或許是危險的,但達到“平均水平”總比“高標準卻沒完成”要好。
新的一年,我們值得一些積極的改變。
參考文獻:
[1] 威加茨,焦爾科,《再也不見,拖延癥》。
[2]古川武士,《如何戒掉壞習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山間明月,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