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知名心理咨詢師保羅G與孫向東合著的心理學一書《安全感》中的定義,安全感是人在受到保護或擺脫危險情境時體驗的情感。
而人生缺乏安全感,似乎已經成為這屆年輕人的痛點。
豆瓣上有一個超過4萬人加入的小組“缺乏安全感的孤獨孩子”,為了擁有安全感而報團取暖。
在節奏越來越快的2021年,90后職場擔心35歲危機,感情害怕遇到海王海后,連去找Tony剪發都怕變成禿頭。
為此,這屆年輕人要趕在而立之年掌控自己的人生,畢竟等到2022年,00后應屆生會占領新的職場領地。
前不久,我們做了有關“為了擁有安全感,這一屆年輕人可以有多拼?”的話題征集,回答中,他們有人成為脫貧一族,有人為了國考考遍全中國,還有人通過提升學歷走了一條艱難而正確的道路。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個閱讀過4億的熱搜話題“年輕人月薪多少才有安全感”。超過3.7萬人在下面進行討論,而根據大部分人回應的情況來看,月入過萬屬于一無所有,月薪15K以上才是安全感起步。
超過兩億單身青年已經不指望甜甜的愛情。“脫貧比脫單更重要”成為了許多90后職場搬磚人的座右銘。
比如前段時間靠自己存款123萬的95后女孩美希,在大學期間通過做禮儀模特、家教老師等兼職存了30萬,去年2月開始在抖音直播賺了70多萬;5月份開始直播帶貨,賺到錢后又開了新公司。
@網友苗苗,24歲,存款50萬
存款帶來的幸福感,是那種我每天可以安心入睡,又可以安心醒來的感覺。很多奔三同事會好奇我怎么做到存款50萬。
作為一個精打細算的廣東人,許多同齡人從14歲開始就和家里人接觸電商生意,畢竟淘寶和京東都是我們的天下,我也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淘寶店面,開源節流。
在阿里巴巴上面可以買到20元的淡水珍珠手鏈,也可以在旅行前買好10元的收納好物,學會用不多的錢過舒適的生活,是成年人的必備技能。
幾個北方閨蜜們有大手大腳的,參觀了我家之后發現,花很少的錢也可以把日子過得很精致。
來源:2020年支付寶90后攢錢報告
而根據2020年支付寶90后攢錢報告,90后平均每月余額寶攢錢是花唄賬單的4.5倍,但90%的90后使用花唄的原因是為了省錢,這其中46%的人為了權益而使用花唄,另外44%是為了不占用現金流。
除了沉迷存錢賺錢之外,一大波95后成為了“考碗族”,努力考進公務員隊伍。
“飯碗”分為四類:考上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是“金飯碗”,直轄市、省級公務員是“銀飯碗”,地市級是“銅飯碗”,街鎮一級最起碼也是“鐵飯碗”。
從2015到2019年,公務員職位平均競爭比從63:1上升到87.5,背后體現了畢業生對“飯碗”的渴求——畢竟每個人都會有35歲那一天,而大部分的企業永遠愛的都是年輕人,而管理層的位置是有限的。
許多95后未雨綢繆,畢業后也不立即就業,而是根據國家的政策將檔案、黨團關系等保留在畢業學校,從而保留應屆生的身份,兩年內爭取上岸。
來源:搜狐
@網友飛飛,25歲,巡考上岸
媒體稱我們為考碗族,我們如同候鳥一般四處考試,巡考的那兩年,是我人生最焦慮而迷茫的時光,一方面同學都已經早早進入職場,實現了“奶茶自由”,還有幾個哥們進到了五百強外企,而我還在為未來焦慮。
在全國考了N次的我,去年上岸之后考到南昌的公務員,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企業的環境,我更喜歡可預期的生活,在體制內很辛苦,但是我很心安。
另外一部分90后和95后,在B站上不“云吸貓”、“云養狗”,而是天天吸以考研英語劉曉艷老師和考研政治徐濤老師為代表的明星講師們的仙氣,每日看一遍講師的經典語錄,爭取通過提升學歷讓人生更進一步。
根據19年的國家統計數據,全國本科學歷5572萬人,占3.98%;而全國碩士研究生學歷878萬人,只占0.6%;而擁有全國博士研究生學歷的人數僅為80萬人,占0.057%。
在如今化妝,整容技術發達,健身房遍布角落,人人都會攝影烹飪插花的時候,外在方面可比性越來越弱,對于內在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提升學歷或許是最艱難卻最正確的一個選擇。
來源:考研政治老師徐濤語錄
@網友阿梨,29歲,博士畢業
在讀博之前總聽到身邊有人冷嘲熱諷,說女博士沒人要,女人學歷太高不好嫁,甚至是某些親戚在父母耳邊閑言碎語。25歲開始讀博后,雖然經常過著周末無休的生活,但是心里的安全感是足足的。
讀博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很優秀,很快找到心儀的他,畢業后在高校順利入職,發現讀書原來是改變命運最簡單的一條路。考研,MBA,考博都可以,關鍵是你是否有向前一步的勇氣,以及無視你親愛的七大姑八大姨。
上面的90后都做對了什么?
少思多做,是一切成功的開始。
Ted視頻《如何擺脫不安全感》中提到,每天我們的大腦會閃現七萬余個想法,而其中80%都是負面的,這些想法一直盤旋在腦海中,阻礙我們的自我發展。
因此,直面負面想法并拒絕擁有限制自我的想法,是擁有安全感的第一步。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別想那些有的沒的!
TED演講:如何擺脫不安全感?
什么是限制自我的想法呢?
帶有“絕對”,“從不”,“永遠”等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想法,會嚴重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
比如“我永遠買不起房子”;
“我從不認為我能得到渴望的職位”;
“我絕對不能不聽長輩的話”;
擁有這樣限制自我的想法越多,你的人生會越不安全。
作者斯賓塞·約翰遜也在《誰動了我的奶酪2》中提出,不要相信你的每一個想法,有的時候“現實”只不過是從你的角度看到的事物而已,你的觀念是不受任何局限的你可以盡情地去行動,去經歷,去享受,你能做的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B站上韓國博主耶 穌老哥提到,什么都不做的話會維持現狀,靜靜待著的話身體會一點點變老。
梅耶·馬斯克作為一名硬核的擁有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她15歲首次登臺,22歲結婚,31歲成為破產的單身母親,在60多歲的她重返模特舞臺,在頭發變白的時候走紅,69歲時,她的形象在美國時代廣場獨占4個廣告牌。
她在《人生由我》一書中也說到,行動越早,痛苦越小。對人生難題要打運動戰,無論如何都別坐在泥坑里哭鬧,“先行動起來”。
其次,如果想真正獲得安全感,你需要脫離周圍的圈子,去規避競爭,創造一個屬于自己更大的世界。
如果存錢50萬的苗苗和閨蜜一樣隨意花錢,一定會在不久變成月光族;
如果巡考的飛飛放棄了公務員的夢想而和哥們一樣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外企,未來發展也不會走得太遠;
如果阿梨聽身邊的人放棄讀博,很大可能也會和七大姑八大姨一樣過上平庸而無趣的生活。
因為,身邊人所造成的氛圍,會讓你以為這就是全世界,但那是一個你不喜歡的世界。
電視劇《小舍得》里的田雨嵐,將自己陷入攀比的怪圈,連帶著讓孩子也陷入雞娃的內卷之中。
這種攀比的心態不僅僅在生活中讓我們和閨蜜比身材,和哥們比存款,和同事比工資,還會讓我們每個人的利益越來越少。
Pay Pal的創始人彼得·蒂爾在著作《從0到1》里提到,優秀的學生自信地往高處走,直到競爭激烈到把他們的夢想吞噬殆盡。
在公司內部,人們為了升職,時刻關注對手動態,而公司為了獲得市場也留意著競爭者,在所有人類沖突的戲碼中,人們往往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競爭對手身上。
很多時候,你必須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擁抱更大的世界,那是一個充滿未知卻令人心安的世界,因為你擁有了人生的主動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翹楚,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