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騙補”疑云,右后“竊臉”實錘,小鵬這個年尾收得可不太平。
日前,小鵬汽車因私自采集431623張人臉數據,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而被上海市場監管部門罰款10萬元。
處罰一經公示,便迅速引發各界熱議。一方面是源于對頭部新勢力小鵬“竊臉”的信任危機,另一方面則是對10萬元處罰的不平衡,有網友對此表示:“一張照片2毛3,處罰太輕。”
在輿論的重壓下,自知有愧的小鵬官方出面發聲:“事出上海區域的門店希望通過對于門店客流等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改善接待流程,更好的服務于到店客戶,但由于對相關法律條款的不熟悉,誤采購并使用了違反了相關法律條款的第三方供應商的產品。”
不會甩鍋的企業不是好企業,這套將錯處悉數推給第三方供應商的操作可謂是爐火純青,但擺出一副“白蓮花”模樣的小鵬,是真的如此無辜?
小鵬的“委屈”,理想感同身受。
9月18日,一條名為“理想汽車軟件更新再現霸王條款”的話題引發討論,一位車主表示:“我昨晚0點的時候車機升級,早上上車屏幕上就顯示了這些協議,并且沒有不同意的選項,只有選擇同意才能繼續使用汽車。”
據了解,理想ONE升級需要獲取的用戶信息,包含理想APP賬號信息、車載應用裝載及使用情況、車載導航應用數據、娛樂系統資料、輸入法內容結果等。
但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理想方面卻稱“最近一次OTA推送是9月11日的2.2版”,并不知道車主所反映的9月18日推送的霸王條款。
雙方各執一詞的羅生門之下,對錯竟難以考證,但因用戶隱私數據而被圍困的理想、小鵬,也從側面暴露出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車企違規獲取用戶隱私信息的行為,并不是個案。
今年4月,黑客“綠神”@greentheonly在社交平臺發布了特斯拉車內攝像頭的拍攝效果視頻,視頻顯示了白天、夜間時段的車內攝像頭拍攝效果,車內人員的面容、動作被清晰捕捉。
瘋狂的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更是在推特上就“特斯拉車內攝像頭是否監測車主”的問題,無所畏懼地回答了“yes”。
而在特斯拉事發前的一個月,豪車品牌寶馬在三一五期間被央視點名,多家寶馬4S店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無感抓拍設施獲取人臉信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種種跡象都顯示了車企對用戶信息的迫切渴求。
在智能網聯時代,互聯網思維成為了大部分車企的主導思路,因此用戶數據已經在無形中成為了企業的一大商業資源,誰的用戶體驗更好、產品智能性更高,誰就把握了更多主動權。
實際上,智能汽車獲取用戶隱私數據已是常態化。一位特斯拉車主表示,車輛會獲取“路線、歌曲、通訊錄、車內攝像頭等”用戶信息。
區別于傳統車企的單次售車盈利,安上互聯網思維的車企們開始在車載軟件的迭代上下功夫,以此尋求持續盈利點,且摒棄了開發思維為主導的傳統模式,一些車企通過收集用戶數據挖掘深層需求,以用戶體驗倒逼產品完善。
與車企同樣渴求用戶信息的互聯網企業,在大數據的作用下將用戶精準營銷付諸實現。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公開表示:“互聯網公司和汽車公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汽車公司里有互聯網相關的部門,汽車里面也應用有很多互聯網技術。”
但車企也好,互聯網公司也罷,二者為用戶提供的服務都是“有條件的”,支付個體的數據信息換取便利本無可厚非,而站在利益大頭這邊的企業,自然肩負著保護用戶信息不被濫用、泄露的責任。
互聯網思維造車事好,可小鵬之流的違規之舉,顯然是在無視公眾心中的那桿秤。
用戶人臉數據的價值,只值2毛3?
雖然不少看客認為小鵬43萬張人臉的價值遠在10萬元的處罰之上,但在信息販賣的產業鏈中,被用戶視為隱私的人臉數據卻賣不上價。
此前央視新聞曾報道,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2元的價格就可以買到千張人臉照片。駭人聽聞之余也不禁令人擔憂,如果這些個人照片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
在這個網絡傳播高度發達的時代,個人數據泄露,與“裸奔”無異,其中更為敏感的人臉信息,正在牽動著用戶日漸脆弱的神經。
今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人臉信息與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等被統稱為“敏感信息”,并規定禁止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需要征得個人的單獨同意。
從銀行刷臉支付到面部識別打卡,采集用戶人臉信息的企業不在少數,但人臉采集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以小鵬受罰為例,其所忽略的正是43萬名消費者的知情權。
“這可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涉及數十萬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人民網在《人民來論:“小鵬汽車采集人臉數據被罰”,該!》的文章中怒斥:“小鵬汽車這么干,根本沒有征得消費者同意,也無明示、告知消費者收集、使用目的。此舉已然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肖像權和隱私權,倘若有關信息被泄露,更讓人細思極恐!”
不告而取即為偷,暗中“偷取”用戶人臉等信息的車企也大有人在。
業內律師對此指出,違法違規處理人臉信息屬于侵害消費者人格權的行為,可以要求其進行侵權賠償,可由于大部分人臉識別裝置的隱秘性,因此維權取證較難。
難發現、難維權,成為了一道阻礙信息安全發展的鴻溝,合規采集、妥善管理用戶數據才是車企們應該采取的姿態。
有分析指出,現在大部分相關公司對用戶數據管理的都比較好,像特斯拉事件屬于被黑客攻破服務器后引發的,不是由車企自發泄露的,但也亟待行業法規的進一步規范。
智能科技和個人隱私之間的平衡問題已被搬到了臺面上,告知用戶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圍并不是難事,但車企們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意識,似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用戶信息與大數據時代的關系,猶如能源和汽車。
車企以用戶數據為基點,謀求產品創新和精準營銷,可以說,如果沒有用戶提供的個人信息,車企的用戶畫像就沒有參照樣本,因此用戶有權享受其數據產生的權益分配。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曾表示,在數據變現的過程中,原始數據提供者與二次加工者同樣享有收益分配權,且相關平臺應將數據產生收益的20%-30%返還給數據的生產者。
雖然車企收集客戶數據已成常態,但提供服務之外權益分配的,少之又少。
對此,智己汽車數字創新總監錢剛提出:“我們想與用戶分享時代紅利。”據悉,智己方面宣布拿出4.9%的股份權益支持用戶共創,試圖將用戶納入企業價值鏈中。
由于智能汽車發展時間較短,不少用戶對于數據產生權益的分配并沒有概念,同時業界關于該問題也沒有出臺明確規定。
“現在是否給個人數據分配收益,如何分配,還在研討方案中,暫時未達成的行業共識,”貴州數據寶產品研究院院長李可順認為:“大部分(企業)是將權益轉化成服務反饋用戶,以此代替直接分享收益,因為現階段的數據收益處于初始階段,存在不穩定性,且很多數據并不是車企直接收集,而是通過其他設備廠商那里購買的,因此數據流通鏈條復雜,分配鏈也復雜。”
車企對于數據的使用以及數據資產產生權益的分配不明確,且與處于主動位置的企業相比,用戶則顯得過于被動。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坦言,他所體驗到的數據收益分配并不平衡:“當他們(企業)拿到你的個人信息后,會結合你的消費水平、擇價區間為你量身打造價格,在這場交易中你將完全陷入信息被動。”
以用戶信息框定其消費區間的個案不難看到,在車企看來是加速推進精準營銷的舉措,但在用戶眼里則變成了“割韭菜”的反向支配,海量數據的使用簡單,但想做到善用,談何容易。
大數據時代,信息很值錢,但用戶所觸及的權益紅利卻十分有限,在數據安全被受到重視的同時,所產生權益的歸屬分配也值得進入公眾的視線中央。
小鵬“竊臉”事件的曝出,也再次引發了業界對智能駕駛時代用戶隱私問題的關注,車企在使用用戶信息的過程中,如何保障其知情權和權益分配,都是值得思考的命題,在智能化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握緊信息安全的手剎,不要為“失控”留下余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點財經”(ID:yidiancaijing),作者:一點.大制造組 蔡雨彤,編輯:嚴睿,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