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互聯網圈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薇婭因為逃稅被罰款13.41億,二是騰訊持有的京東股份從17%降到2.3%,減持部分全部派息分紅給自己的股東。
一個是直播一姐,一個是互聯網巨頭,兩件事表面看著沒有直接關系,但背后都是“去壟斷化”。
作為從業者,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對兩起事件所產生影響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提前看到整個行業明年的趨勢如何。
薇婭是淘寶直播扶持起來的超巨之一,在幫助淘寶直播站穩腳跟的同時,超巨也帶來了巨大的反噬。
一是商家把本該投放直通車的費用花在了主播坑位費和傭金上,對平臺的收入造成影響。二是超巨在流量上的虹吸效應對整個淘寶生態造成了破壞。
雖然平臺在搶奪市場時需要能夠留住用戶的大主播,但是主播做的太大了,就有可能會“挾粉絲以令平臺”。
今年直播平臺有一個共識,就是去頭部化。不止淘寶,快手今年也在堅定的“去辛巴化”“去家族化”,嘗試把頭部的流量分給更多的腰部主播。
而不同于淘寶和快手,抖音從一開始就在刻意的用推薦算法削弱頭部主播,所以能看到,抖音一哥羅永浩和淘寶一哥李佳琦的差距可能是幾十倍。這并不意味著抖音培養不出來大主播,而是在抖音的規劃里,就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單看薇婭這次被封殺,淘寶會是輸家,抖音和快手是贏家。
因為,淘寶雖然順勢完成了去頭部化的一大步,但是薇婭釋放出來的巨大流量并不會全部分流到淘寶系的其他主播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抖音和快手。
直播電商的零和游戲不會在單個平臺內發生,而是在淘寶、抖音、快手之間發生。用戶就這么多,你留不住,就會跑到別人家里去。
如今,大主播是直播電商生態的絕對核心,掌握著最強的話語權,品牌、廠商、服務商都要圍著大主播轉。
既然是生態的核心,就勢必會吃掉大部分的利潤。
坑位費、傭金、全網最低價,是壓在所有商家頭上的三座大山。沒有直播電商時,商家會把全年最大力度的優惠放到雙11,有了直播電商以后,每天都是雙11。
而傭金和全網最低價,是靠商家從利潤里硬擠出來的,一定短期不可持續。如果想持續,要么商家虧錢,要么商家靠降低商品質量來降低成本。
關于全網最低價,今年雙11歐萊雅還和薇婭、李佳琦互撕了一次。但是又有幾個品牌有這樣的底氣呢?畢竟大主播掌握了流量密碼,商家如果想要銷量,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而這次薇婭事件的核心又是稅收,如果所有主播的收入全部依法納稅,那這部分錢會從哪里出?大概率還是要轉嫁到商家身上。商家要生產、要品宣、要履約、要售后,干著最多的活,掙著最少的錢,這種畸形的商業模式遲早會崩盤。
如果想避免崩盤,只有兩種解法,一是改變主播的收入結構,二是商家用自播取代達人。
畢竟一個商業生態要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錢賺,它才能良性運轉。
小趨勢是,去頭部化會讓直播電商的流量重新分配一次,對腰部主播是大利好。
大趨勢是,企業自播會是明年的絕對主題,自有品牌和自有供應鏈,都會組建自己的直播團隊,吃平臺的流量,業務全部自己閉環掉,減少對外部達人的依賴。
而平臺在削弱頭部主播的同時,會依據流量的貨幣化效率分配給各個直播間,商家可以通過自播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再用流量投放的邏輯與主播進行合作,而主播則會變成一個常規化職業。
總結起來就是:流量分散化、商家自播化,達人渠道化。
互聯網的平臺之爭本質是用戶之爭,想擁有更多用戶,就要占據更多的流量入口。近些年,騰訊和阿里通過合作、投資、收購等手段,不斷擴寬自己的流量版幅。
以騰訊為例,先后投資了美團、拼多多、京東、快手、滴滴、B站、唯品會、知乎、小紅書、58同城、搜狗、斗魚、虎牙、蔚來、喜馬拉雅、貝殼、永輝、同程等企業。
騰訊的主營業務是社交和游戲,但是看完這一串名單,騰訊似乎更像是一家頂級的投資公司。
在反壟斷大背景下,這種八爪魚式的投資就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騰訊在監管層發聲之前,能夠主動減持京東,而且是從大股東到近乎清倉式的減持,不可謂不明智。并且把減持的股份以派息分紅的方式發給自家股東,而不是揣到企業自己的腰包里,在中國互聯網史上也是破天荒的,不可謂不智慧。
而騰訊這次減持京東,應該只是一個開始,2022年,會是巨頭頻繁縮減和退出對其他平臺投資的一年。
此舉也宣告,沒有誰可以掌控中國互聯網的流量,巨頭合縱連橫的時代徹底終結。
中國有句俗語叫“大樹底下不長草”,我作為一個曾經的互聯網創業者,對此深有感觸。
移動互聯網創業潮有一個拐點,就是騰訊、阿里、字節這三個巨頭開始大幅擴張的時候。當互聯網創業者發現無論做哪個領域,最后都逃不出三巨頭手掌心時,很多人就直接放棄創業了,而轉向去做點巨頭看不上的小生意。
這種現象的出現,極大扼殺了中國互聯網的創新。為什么最近兩年“內卷”風盛行?還不是因為沒有增量去消化勞動力,所有人都在搶存量。
而騰訊這次減持,就意味著以后在擴張上會極為克制,也就給一些細分領域的企業釋放了成長空間,以前是想辦法在大樹底下活下去,現在突然發現自己也有機會變成大樹了。
獨木不成林,互聯網森林已經出現了再次繁榮的機會。
隨著巨頭對外投資的收縮,會釋放出大量的資金,而這些資金會流向哪里?應該是創業者非常關心的事情。
首先,平臺互聯網已經沒機會了,近幾年只跑出來一個借了人口紅利的拼多多;內容文娛又是當下監管的重點,很少有人敢去碰;火了兩年的消費品賽道現在是一地雞毛,資本一旦撤退,明年必定會有一波暴雷潮。
綜合來看,明年資金會有兩個去向:
一是解決卡脖子的硬科技問題。
服務型的互聯網是橫向發展,這也是中國互聯網過去十幾年的主流,現在橫向已經看到邊界了,但是縱向的科技型互聯網空間還極大。
跑馬圈地結束后,也應該去夯實地基了,而做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也符合政策趨勢。
二是從“互聯網+”到“+互聯網”。
互聯網行業當年喊的口號是要改造各行各業,現在看來,服務各行各業的表述可能更準確。
用互聯網的線上化能力和成熟的方法論,去幫助實體經濟提高經營效率,例如直播助農、例如線下門店線上化,這些事情也更適合普通創業者去做。
例如風起社所在的新電商領域,抖音直播、微信私域幫助無數商家在疫情下實現了生意的扭虧為盈,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投入到實體行業中去,創造實打實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鯨落萬物生,屬于個體創業者的時代,已經來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風起社”(ID:shiguipeng666),作者:史貴鵬,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