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2 月 21 日,三大學術出版商 Elsevier、美國化學學會(ACS)和 Wiley 向印度德里高級法院起訴 Sci-Hub 及創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2000 頁起訴書歷數其侵犯科研版權之“罪狀”,并要求印度互聯網服務商阻止 Sci-Hub 訪問。
如今,近一年時間過去,該案究竟進展如何?Sci-Hub是勝是敗?
近日,Nature 刊登的一篇文章帶來了一些關鍵信息:由于一個名叫“公平交易”的條例,德里法院可能會更傾向于站在 Sci-Hub 一方。Elbakyan 說,此案可能會改變 Sci-Hub 的一切,不僅僅是改善網站,更是影響全球科研的機會。
(來源:Nature)
實際上,此次訴訟案的焦點主要集中在 Sci-Hub 是否違反了印度的版權法。出版商與 Alexandra Elbakyan 顯然各執一詞:
文中提到,其中一家出版商告訴 Nature,“像 Sci-Hub 這樣的網站威脅到了科研記錄的完整性、各所大學和個人數據的安全。他們危害了圖書館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安全,未經授權訪問科研數據庫和其他專有知識產權,并非法獲取期刊文章和電子書籍。”
此外,出版商還聲稱 Sci-Hub 使用竊取的用戶憑據和網絡釣魚攻擊非法提取受版權保護的期刊文章。
而 Elbakyan 則反駁道,這些都是“空洞的指控”“背后絕對沒有任何實質證據”。她并不認為 Sci-Hub 對科學或學術機構的安全構成威脅:“開放式交流才是科學的基本屬性,它使科學進步成為可能,而付費訪問阻止了這種交流,因此威脅學術安全的并非 Sci-Hub,而是付費墻。”
那么,此次突破點究竟在哪里呢?法律專家表示,其實法院有可能會做出有利于 Sci-Hub 的裁決。因為印度 1957 年《版權法》中有一個關于“公平交易”的豁免條例,規定允許印度的各類機構合法復制學術教科書和其他受版權保護的材料,以用于教育。
而且,令 Sci-Hub 信心大增的是,學術出版商們以前就曾因這一條例而敗訴。
2012 年,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在內的 5 家出版商,起訴了德里大學及其影印店制作的課程包“盜版”了自己的教科書論文集等,認為涉嫌侵犯版權。
但當時,法官判決德里大學和影印店勝訴,認為《版權法》的豁免清單包括了“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或學生復印的作品”。
不過,該案的一個關鍵部分是,學生和教師向法院提交了能夠證明他們當時的確需要復印書籍的充足證據。
德里安貝德卡大學(Ambedkar University)的法律學者 Lawrence Liang 曾參與該案,對于此次的 Sci-Hub 案件,他表示,印度的“公平交易”條例可能足夠廣泛,以促進 Sci-Hub 提供的文章具有合法訪問權限。
Elbakyan 也回應道,在印度,論文書籍等版權“不適用于像 Sci-Hub 這樣的案例,因為他們的科學和教育顯然需要這些‘材料’”。
你用過 Sci-Hub嗎?對大多數人來說,答案是“yes”。
事實證明,Sci-Hub 在科研群體中很受歡迎,因為許多科研學者所在的機構負擔不起昂貴的期刊訂閱費用。
而印度是 Sci-Hub 的第三大用戶,正如 Lawrence Liang 說:“法院應該考慮到人們很難獲取知識這一嚴重問題。”
因此,20 位印度頂尖科學家也認為,如果該案最終做出不利于 Sci-Hub 的裁決,印度科學界“將受到嚴重偏見”。
而且,此次案件還具有獨特意義。一方面,這是 Sci-Hub 第一次在法庭上為其運營辯護;另一方面,如果 Sci-Hub 贏了這場官司,這可能會帶來一場迫使出版商們重新思考目前的商業模式,而且其他國家對 Sci-Hub 的態度也可能會因印度的裁決而改變,甚至可能影響未來類似案件的裁決。
Sci-Hub 的一名辯護律師 Shrutanjaya Bhardwaj 表示,如果 Sci-Hub 獲勝,出版商將承擔的后果很難預測,“發展中國家的法院經常借鑒國外司法管轄區的原則,在德里高等法院開庭之前,Sci-Hub 在其他階段的勝訴可能會引起全球連鎖反應。如果 Sci-Hub 敗訴,可能會導致許多負擔不起期刊訂閱費用的研究人員和機構“被阻擋在學術工作之外”。
2021 年 9 月 5 日,Sci-Hub 迎來十周年。
從 Elbakyan 在 2011 年僅憑一己之力建立起的小網站,發展到如今成為科研人最愛的全球學術論文免費獲取網站,Sci-Hub 一路走來,可謂荊棘叢生。
截至目前,它已收到近 20 次訴訟官司,在德國、法國、瑞典和英國在內的 11 個國家或地區中都被阻止訪問或即將被阻止。
圖|據不完全統計,Sci-Hub 近年來遭遇的圍追堵截
然而,十年如一日,Elbakyan 與全球各界的支持者從未放棄爭取 Sci-Hub 的合法權利。
以此次案件為例,來自印度各地機構的上千名醫生、教師、學者和學生團體簽署請愿書,此次為 Sci-Hub 辯護的律師團隊也是自發組織而成。
簽署請愿書的英國牛津大學病毒學家 Shahid Jameel 說:“獲取信息對研究人員來說至關重要。當信息隱藏在付費墻之后,創新也會被抑制。”
今年,Elbakyan 還認證了支付寶賬號,以尋求各類捐贈幫助。她還表示為了答謝大家的支持,Sci-Hub 將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進行“開源、手機 APP、AI、搜索功能、更新論文以及完成合法化”的 6 項重大改進。
盡管歷經 10 年風雨,但眾多科研學者、機構的支持、一些開放獲取協議、歐盟的 Open-Access 計劃等,似乎都在表明:Sci-Hub 建立之初衷從未改變,一定能夠突出重圍。
正如 Elbakyan 對 Nature 所說:“今天,人們認為‘Sci-Hub 是一個非法項目’是一個沒有爭議的事實,但我們的勝訴將表明——所謂‘事實’不過是一種主觀意見。”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659-0
https://twitter.com/ringo_ring/status/1470815566160179201?s=21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cities/delhi/delhi-high-court-academicians-scientists-researchers-7536252/
https://www.newslaundry.com/2021/09/18/will-indian-researchers-lose-free-access-to-scientific-papers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學術頭條”(ID:SciTouTiao),作者:吳婷婷,編審:寇建超,排版:李雪薇,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