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許多餐廳為了節省服務員人工成本,采取了掃碼點單的方式。
以前會有服務員熱情地介紹招牌菜、口味、原料,如今等待顧客的經常是一句“桌上掃碼點單”。
這種形式不僅對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很不友好、降低了一些消費者的就餐體驗,甚至還有可能泄露用戶隱私,有關監管機構已經開始注意到掃碼點餐催生的亂象。據“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騰訊公司向開發者推送了關于自查“掃碼點餐強制關注公眾號”問題的通知。
這預示著,這類讓網友及消費者憤憤不平的現象或許將要終結。
掃碼點單,遠不止“掃一掃”那么簡單。早在今年4月,新華社就報道過其中的亂象。在點單前,使用者可能還需要關注商家的公眾號、同意被調用手機號和精確地理位置等信息,有的還需要接收短信驗證碼注冊會員。
有食客抱怨道,“有這功夫,人工點單的早都已經把飯吃到嘴里了”、“我是來吃飯的,不是來關注你公眾號的”。
這樣的行為其實涉嫌侵害消費者的隱私。因為《民法典》明確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與此同時,需要符合明示處理信息目的、方式和范圍等條件。
《個人信息保護法》也明確規定,收集消費者信息的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以個人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說直白點,即便用戶不同意需提交個人信息的掃碼點餐,商家也應該依法提供餐飲服務。
更令消費者擔心的是,自己提交的個人信息會不會被販賣。舉個例子,有喜歡吃火鍋的消費者,偶爾會接到短信告知稱,同城某個商圈新開了一家特色火鍋店,還有優惠折扣等。自己從來沒去過那家新店,它是怎么知道自己的手機號、甚至姓氏呢?難道是自己的信息已經被一個商家賣給另一個商家?
不過好在,這樣的亂象終于要劃上句號了。
3月,中消協就曾經發聲“怒懟”掃碼點餐問題,稱僅提供掃碼點餐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點餐不應該成為單選題。
5月,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聯合多家單位,推出了全國第一個關于掃碼消費的行業自律承諾,數百家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加入其中,表示不強制掃碼消費、關注公眾號,秉承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收集消費者信息。
最近,這個問題有機會得到徹底解決。據上海市消保委公眾號信息,騰訊向開發者推送了自查“掃碼點餐強制關注公眾號”問題的通知,并提示稱違規的公眾號將被限制通過二維碼打開公眾號的功能。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不少消費者對該舉措給出了正面評論,認為“點菜以后公眾號的轟炸噩夢結束”、“真不希望授權出去太多個人信息,管制點是好事兒”。
商家和消費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這種二維碼點餐的模式的?BT財經回溯發現,背后的驅動力還是營銷。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極大方便了商家和消費者的溝通交流,各種新的營銷方式也層出不窮。
對于餐飲商家來說,想要生意好,最重要的竅門是什么?答案是消費者一次又一次地復購。餐廳的點餐、收銀、用戶運營背后有一個餐飲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縮寫名稱,意思為軟件服務)市場,尤其是對于中小商家來說,它們無需自己研發這些系統,只需要采購SaaS服務、適配自己的品牌和菜單即可。
艾瑞咨詢《2019年中國企業級SaaS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行業垂直型SaaS市場規模達到103.3億元,其中餐飲SaaS占比約10%、市場規模突破10億元。SaaS賽道里,阿里、騰訊等巨頭已經憑借雄厚的技術優勢切入,另外微盟、有贊等企業在SaaS領域也占據一席之地,在餐飲SaaS這個細分賽道還有餐道、客如云等品牌。
去翻閱這些餐飲SaaS的介紹不難發現,“沉淀、自建私域流量”的表述是每家都會提到的關鍵詞,甚至也給它冠上新零售的美名。什么意思呢?私域流量,就是自己的用戶池,歸根結底就是通過微信、支付寶的提醒或者短信等方式,幫助商家反復觸達客戶,告別老用戶流失的煩惱,在一次又一次短信、消息、彈窗的強提醒下提高復購率。
在這個“運營私域流量”過程里,用戶的個人信息無疑是最基本的信息,這也是用戶信息被濫用收集的根源。
但隨著近期二維碼的亂象被關注、消費者個人信息進一步被保護,商家的“私域流量”恐怕會越來越難運營。
消費者樂于看到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終于又要回來了,反復光顧的將不再是那些促銷信息發得頻繁的店鋪,而是真的留下美味味蕾記憶的好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BT財經”(ID:btcjv1),作者:Han,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