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并不是一件簡單且享受的事情,有這么一群健身上癮的訓練者,他們在健身過程中痛并快樂著——健身不好受,但不健身更是無法忍受。
對于他們來說練腿日不是痛苦折磨,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激情剛需,以至于完成后又奮不顧身的投入下一次的計劃之中。 另一面,疫情封鎖的日子 ,足以讓健身愛好者體會到「不健身的痛苦」。
運動成癮(Exercise Addiction),與其他成癮相似,訓練者成謎于運動后帶來的強烈快感、顯著的成果,根據程度的區別,可分為積極、消極運動成癮。
積極的運動成癮能夠打造一個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身材自信以及新的社交圈子。相反,消極動成癮可能導致受傷、極端的體重減輕和與飲食失調相關的健康問題。
運動成癮原本并不常見,但它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一項研究分析(Marques et al., 2019)表明,在經常鍛煉的人群中運動成癮率為3-7%,在運動員人群中為6-9%,但后者估值最高達到17%;健身愛好者的運動成癮率約在6.8%,但眾多實驗結果表明,健身時長越長的愛好者,健身成癮的幾率將大幅增加。
智能設備和線上健身也在無形中加劇健身成癮。研究表明,運用健身智能設備,例如心率帶、手環追蹤的用戶,運動成癮的比率更高。智能化在將運動數據化的同時,也加入了挑戰、對比的元素,激發著用戶更高頻、賣力的訓練。
加拿大成癮研究專家Gabor Mate表示,上癮是對情感痛苦的一種反應。健身上癮,更是當下年輕人工作壓力外的一種心理釋放。戰繩、藥球、拳擊等強訓練感團課,一直以來都是最火熱的團課,對于年輕人,它們更多是情緒的宣泄。
來自外部的互聯網,從來不缺身材焦慮。互聯網普遍宣傳的完美身材,女性的鎖骨放硬幣、bm女孩、男性的麒麟臂,都在不斷提高對身材的要求。作為對身材缺陷對癥下藥的健身,便成為首選,但在不合理的健身計劃之下,更多時候得到的是過度訓練與飲食失調。
當下,健身成癮更被看作是飲食障礙的補償癥狀。學者Mia的研究團隊(2017b)發現39-48%飲食障礙患者也同樣承受著健身成癮的折磨。
而在健身成癮愛好者中,61.3%在受傷時仍會保持訓練,16.1%也飽受進食障礙的折磨,這一比例是普通健身者的8倍之多。
面對健身,當下健身愛好者應該成為訓練計劃的主人,將健身控制在積極健身上癮的范圍,通過自律和高執行力不斷提高健康生活的質量。
讓健身成為爬出低谷的一臂之力,而不是崩潰邊緣的最后一根稻草。
健身愛好者,對于健身,一定有著又愛又恨的時候。
健身是一個「自虐」的過程,蹲腿的酸脹感、飲食的控制與頻繁的訓練無疑是對惰性的考驗。在健身的過程中,要求愛好者憑借自身毅力克制不情愿與困難,完成自己定制的訓練計劃、做完超級組深蹲的最后一次動作,最后靜待這痛苦發酵。
但健身的另一面,更是一個摧毀重塑的過程,從肌肉破壞撕裂再愈合壯大,到一個人的身材蛻變,對于擁有規律鍛煉生活的健身愛好者,無法健身帶來的是莫大的心理痛苦。
「健身痛苦,不健身更痛苦」似乎已經成為部分健身愛好者的現狀,他們之中或許已經無意識的對健身「上癮」了。
運動成癮(Exercise Addiction),已經不是一個新詞,與其他成癮相似,本質上是對事物帶來的強烈快感產生依賴。運動成癮,也被稱為鍛煉癮、強制性運動,是一種強迫性地進行鍛煉的自我狀態。
常見的表現有:
為了運動而運動,為了打卡而運動;
運動的優先級完全高于其他事物;
無法接受「運動」在生活中比重減少;
如果運動計劃被打亂,會出現焦慮、內疚、失眠等不適癥狀(戒斷反應);
過度訓練(Overtraining)出現后,依舊選擇原有強度;
傷了、病了,鍛煉也不能停。
運動成癮的狀況雖然并不常見,但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
健身作為運動一種,健身上癮也同樣出現在健身愛好者之中。一份面向577位健身愛好者的健身成癮調查(Mia et al., 2017) 顯示,6.8%的健身愛好者高概率有健身成癮。研究還表明,健身成癮的愛好者每周健身時長也相應增加。例如,80.6%的高成癮風險人群每周鍛煉8小時或以上,而低成癮風險人群的這一比例為35.3%。
■高概率vs低概率健身成癮的訓練者特征對比 (Mia et al., 2017)
但與其他上癮不同,健身上癮更像是一種對自律生活、自我要求的反饋。放棄偏執,健身成癮也可以是積極的上癮。
健身上癮并沒有那么容易,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興趣培養以及高執行力。無論是出于身材管理、體重保持、社交拓展的目的,健身上癮要求較為規律的生活,愛好者能夠得到提升體能、改善身材的生理反饋以及增強信心、減輕焦慮的心理反饋。
與之相反,健身成癮的消極更多被大眾詬病。消極的健身成癮國語強調了對健身的自律與約束,最終導致了為了健身而健身,對心理和身體產生負面作用。最明顯的就是,健身、飲食以及心理這三者的聯系。
比如說,大概率健身成癮愛好者中,61.3%在受傷時仍會堅持訓練,16.1%也是進食障礙患者,這一比例是普通健身者的8倍之多。
可以預見,他們容易處于一個身心俱疲的狀態進行鍛煉,當效果不盡人意時,副作用也更加明顯,逐漸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盡管健身是痛苦的,但健身的成果足以讓人上癮。就像是巧克力,一小塊就能撫平一刻的焦慮,這份短暫欣喜逐漸成為當代年輕人生活中的安慰劑。
每一位打工人都在情緒工作,就像是銀行柜員,再不開心也必須微笑接待下一位顧客。無論是臺前還是幕后,當下都得學會「假裝開心」「保持沉穩」。在工作中,情緒的壓抑和積累需要一個釋放的場所——健身,成為了一個不二的選擇。
在調研了1790名健身房長期用戶后,以Kun為首的匈牙利學者們(2021)首次證明了擁有更多運動成癮特征的用戶擁有更高的心理壓力水平,也揭示了情緒調節在心理壓力與運動成癮之間的重要性。尤其對于男性健身者,這一特征更為明顯,而女性在情緒調節不當時,更有可能引發心理問題和飲食失調。
而節奏強、強度大、沖擊感強,具有爆發性的高強度團課成為健身愛好者的情緒釋放營。戰繩的鞭打、藥球的砸地、快速的沖拳,都可以是情緒的宣泄,同時還帶來訓練的爽感。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身體素質下降的年輕人,更加偏好高強度、強訓練感的健身課程,把團課現場變成修羅場。
身材焦慮更是互聯網人繞不過的話題,無論是40cm麒麟臂、還是A4腰,每個跟身材相關的熱點都牽動著身材焦慮這根弦。這也帶來的一系列不科學的健身、減肥方案,以及不良的后果——對贅肉、身材缺陷的零容忍,或者健身上癮。
健身是對身材缺陷的精準治療,能夠準確刺激指定肌肉群,其成果也是能肉眼可見增加肌肉量、肌肉分布明顯,更是一種直觀的視覺沖擊。這也使得相比于普拉提一類刺激舒緩的運動,訓練者更容易對健身這一項運動上癮。
但無論是參與普拉提或是健身,健身愛好者們一致的表達運動上癮或多或少與身材外貌焦慮有關,有趣的是,運動上癮與年齡、性別并無干系 (Kara, Kara & D?nmez, 2021)。
運動成癮也被發現與自戀人格有關聯。一項對2629名參與者的調研 (Zeigler-Hill et al., 2021) 顯示,所有自戀人格的各方面特征均與運動成癮有著正向關系。
這也不是難以啟齒的事實,畢竟健身上癮的愛好者們,對自己有著更為嚴苛的健身、飲食要求,是一個健身完美主義者,更是一個懂得自我欣賞的群體。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社交媒體上,對完美身材、健康生活方式的「極端化追求」,都在增加著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焦慮。而身材焦慮更是其中的大頭,與之而來的便是運動成癮和飲食障礙,健身屆日益普遍的問題。
雖然,運動成癮在學界尚未認定為獨立的精神障礙,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被列為神經性貪食的補償行為。足以證明,運動成癮與厭食癥同時出現的情況并不在少數。
2021年一項對140名健身運動員的調查 (Dell"Arte & Lenzo) 發現,健身上癮的比例高達13%。這是因為運動耐受性的增加,他們需要在健身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更高的運動量,達到預期的效果。
但在這之中,67%的運動員有飲食障礙的癥狀,甚至6%有較為嚴重的飲食障礙。
而對于非職業,尤其是對身材要求較高的健身愛好者,在過度訓練的情況下,對自身訓練強度不滿意,便會更加嚴格的控制飲食、熱量攝入,造成身體更難以儲備能量、及時恢復,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厭食癥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調節消極的健身成癮可以通過:
制定合理、可實現的目標,基于本人體驗而非數字,有訓練感≠700卡/小時;
結合其他舒緩的健身項目,比如瑜伽、冥想和散步等;
培養其他技能轉移注意力、重心,例如舞蹈,減輕訓練的壓迫;
若與厭食癥并發,建議尋求專業康復機構進行調整。
運動成癮,不僅限于健身,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競技運動也走向大眾化,屬于專業運動員的煩惱也逐漸成為運動愛好者的難題。雖然運動成癮與厭食癥并非常見癥狀,但也無聲地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對于現代都市健身者來說,健身更應該屬于一種身心釋放的活動,把健身成癮控制在積極的反饋內,無疑是對生活質量的提高。
Adams, J. (2009). Understanding exercise dependenc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 39(4), 231–240. https://doi.org/10.1007/s10879-009-9117-5
Dell"Arte S. & Lenzo V. (2021) Personality, Exercise Addiction and Orthorexia: A research contribu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2021, 63-83. https://doi.org/10.13129/2612-4033/0110
Jennifer K.(2021) Exercise Addiction: Signs, Causes & Treatment. The Recovery Village. Available at: https://www.therecoveryvillage.com/process-addiction/exercise-addiction/
Kun,B., Urbán,R., Szabo,A., Magi,A., Eisinger,A. & Demetrovics,Z.(2021).Emotion Dysregulation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ressm Symptoms of Exercise Addiction and Eating Disorders: A Larger-scale Surevey Among Fitness Center Users. 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doi:10,1037/spy0000274
Mia L., Bolette E., Simone H., Nina H. (2017a) Is exercise addiction in fitness centers a socially accepted behavior?. Addict Behav Rep. 2017 Dec; 6: 102–105. Published online doi: 10.1016/j.abrep.2017.09.002
Mia L., Cecilie H., Bolette E., Freja T., & Simone H. (2017b) Compulsive exercise: links, risks and challenges faced. Psychol Res Behav Manag. 2017; 10: 85–95. Published online. doi: 10.2147/PRBM.S113093
N. ?eyma Kara, Mehmet Kara, Ahmet D?nmez (202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and Exercise Addiction.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 Health Sciences. Available at: https://pjmhsonline.com/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ath=16655_16673_16677&product_id=10658
Zeigler-Hill V, Besser A, Gabay M, Young G. (2021) Narcissism and Exercise Addiction: The Mediating Roles of Exercise-Related Mo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8(8):4243.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08424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精練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以償,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