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同學是做HR的,我們都覺得她這份工作挺好的,但她自己卻很反感這份工作。
她跟我抱怨過好幾次:
◆ 覺得自己是個壞人,經常幫著公司違心地壓候選人的薪資
◆是個背鍋的,降薪和辭人都得攬上身
◆是個打雜的,不懂業務和技術,工作感受不到任何價值
因此,每天躺在床上,一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她就忍不住刷手機,直到凌晨一兩點,實在困得不行才睡去。
這個做法顯然不是最佳的:事情沒做好,心理的痛苦也一點沒減少。
那對于不喜歡的事,我們該怎么做,才更好呢?
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比如可以選一份收入更高、心情更好的工作,那最佳對策當然就是不做這份不喜歡的工作了。
但很多時候,我們暫時是沒有更佳選擇的。
比如我的這位同學,她身上有房貸的壓力,每月的現金流緊張,要是一下子辭去工作,還房貸就很困難了。
那這種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有沒有辦法做得輕松一些,做得更好一些呢?
還真有。
不喜歡的事分為兩類:
1、不喜歡同時必須出結果
2、不喜歡但無需出結果
我分別給你分享下應對之法。
有些事我們哪怕再不喜歡,也必須做出成果來。
比如,你不喜歡學習,但高考必須考上一個大學,因為學歷是將來應聘工作的門檻,是對父母投入學費的最好回報。
再比如,你再不喜歡現在做的項目,但也必須成功將項目給結了,不然公司收不到客戶賬款,你拿不到項目提成,跟你一起做這個項目的同事也不會答應。
面對這種不喜歡的事,我們只要采取下面的三個做法,就能做得更好:
1、自我限定截止時間
2、為結果賦予更多意義
3、用好以終為始
▼ 1、自我限定截止時間
做不喜歡的事,最難的不是事兒本身,而是難在如何克服內心的抵觸上。
一件不喜歡的事,如果要無休無止地做下去,那你的抵觸情緒就很大了。
比如,你不喜歡吃面條,但我卻頓頓給你吃面條,而且要你吃一輩子,那我估計你心理對吃面條這件事會極度厭惡。
但如果,我跟你說,只要吃三頓面條就可以了,你的接受程度就高多了,咬咬牙也就挺過去了,甚至還能裝出很喜歡吃的樣子。
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一旦有了截止時間,不喜歡就成了暫時的了,人的心理就更能承受了。
因此,碰到不喜歡同時還必須做出結果的事,就要在心里設定一個自己能接受的截止時間,將不喜歡轉為暫時的感覺。
像一份不喜歡的工作,還必須要做出成績,因為要靠年終獎緩解經濟壓力,你就可以在心理告訴自己:
“這份工作做到年底,老子就不干了,因此剩下的這幾個月還可以好好拼一拼”。
▼2、給目標賦予更多意義
將不喜歡的事轉為臨時性的之后,你的接受度就高多了。
如果你還能給做這件事的目標,賦予更多意義的話,那么你的不喜歡將會被沖淡更多,甚至你可能還會生出一絲喜歡。
還以吃你不喜歡吃的面條為例。
如果你通過吃面條,可以拉近跟心儀對象的距離,因為ta很愛吃面條。
賦予了愛情意義之后,你是不是對吃面條,就沒那么討厭了呢?
因此,給不喜歡的事要出的結果,賦予更多意義后,你就更愿意干好這件事了。
比如,你很討厭上學,但如果你將考上大學的意義,設定為可以跟相戀的人,在同一所學校廝守四年,那么你很可能早上5點就爬起床背單詞了。
再比如,你很不喜歡手頭的工作,但如果你將這份工作的意義,設定為賺錢給家人買一所大房子,那么你很可能還會主動要求加班,搶著做很難但提成高的項目。
▼3、用好以終為始
不喜歡同時必須出成果的事,最最關鍵的就是要將結果做出來,不然前面的方法就是光打雷不下雨,光開花不結果了。
如何才能確保將結果做出來呢?
這就要用好以終為始了。
所謂以終為始,就是要先從最終的成果出發,倒推出所需的步驟和資源,再按步驟做出成果。
如果你能養成以終為始的做事習慣,那么你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做成事、取得成果的概率就會高上很多。
那怎樣才能做到以終為始呢?一共四步:
◆步驟一:明確輸出成果
◆步驟二:倒推生成步驟
◆步驟三:確定必要輸入
◆步驟四:監控每步差異
1)步驟一:明確輸出成果
以終為始的本質,就是從“終”出發,一切的工作都是圍繞“終”展開的。
因此,以終為始的第一步就要明確清楚這個“終”到底是什么輸出成果。
以搭橋為例,這個輸出成果就是用樂高積木搭出的橋。
明確了輸出成果是什么后,如果有必要,還要將這個成果按照構成要素做分解。
比如,樂高積木搭出的橋,就可以再被分解成橋面,左立柱和右立柱。如下圖所示:
▲ 圖1:積木橋的分解示例
2) 步驟二:倒推生成步驟
最終要輸出的成果被明確后,下一步就是要從“終”出發,倒推生成結果的步驟。
這本質上是一種紙面上的“預演”,在正式動手之前,按時間維度將做事步驟給分解出來,并設定好衡量每個步驟的過程指標。
有了這一步的紙面推演,就可以讓你避免走彎路,少做很多的無用功。
繼續以搭橋為例。
要搭出一座橋,你必須要將左右的立柱和橋面拼接在一起。
立柱可能不會有現成的,因此要從一大堆的積木里找出拼接立柱所需的積木。
還要從一大堆的積木里找出可用作橋面的積木。
經過這么倒推后,用積木搭一座橋的步驟就出來了:
第一步:找出用作橋面的積木
第二步:找出拼接立柱所需的積木
第三步:拼接立柱
第四步:拼接立柱和橋面
3)步驟三:確定必要輸入
做事的步驟生成后,我們還不能立馬就去做。
相較于一般順推的做事方式,以終為始生成的步驟有個非常大的優勢:你會很清楚,為了生成最終的成果,每個步驟都需要哪些輸入。
還以搭橋為例。
倒推出搭橋的步驟后,你大致就能預估出來,搭一個橋需要7塊積木:左右立柱各需要3塊短積木,橋面需要1塊長積木。
如下圖所示:
▲ 圖2:搭橋所需的7塊積木
這兩類七塊積木就是搭一個橋所需的輸入。
知道了每個步驟所需的輸入后,我們還可以繼續分析下哪些是已有的,哪些還沒有。
這樣就可以讓我們避免在不需要的或已有的內容上浪費時間和資源,而是將寶貴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在必要的工作上。
以搭橋為例,這7塊積木目前我們都沒有,因此都需要從一大堆樂高積木里找出來。
4)步驟四:監控每步差異
步驟二倒推出的步驟,以及步驟三中識別的輸入中,包含了我們大量的假設,在實際執行中,總會有情況與我們假設的不一樣。
而且,在以終為始的工作方法下,你每一步的偏差都會直接導致最終結果的偏差,因此你要監控每一步的工作是否達成了預期,如果沒有的話就要及時采取調整措施。
我們還以搭橋為例。
你從積木堆里尋找用作橋面的長積木時,可能會發現沒有足夠長的積木。
這時,你就要及時做調整,用兩塊半長的積木(下圖的7和9)和一塊連接的積木(下圖的8),來替換原先計劃里的一塊長積木。
▲ 圖3:把一塊積木替換成三塊積木的橋
以上就是以終為始的四大步驟,掌握了這個做事方法之后,再不喜歡的事,你也更有可能做出所需的成果。
有一些事,我們雖然不喜歡,卻必須做出成果出來。
但還有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卻無需確保做出成果。
比如,你準備出國留學,但離出國還有段日子,你不想浪費時間,于是找了份臨時過渡的工作。
這份工作,你并沒有留下長期發展的想法,因此是否能做成什么成果,壓根就無所謂。
再比如,公司領導層腦袋一拍,決定孵化一個新的業務,這個業務因為決策失誤,鐵定是失敗的,但你又沒有拒絕的權力,這時你隨便怎么做都行。
對于這類不喜歡,但無需出結果的事,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我給你建議的做法是兩個:
1、為過程,而非結果工作
2、利用過程,充分提升自我
▼1、為過程,而非結果工作
這類事,因為結果壓根不重要,我們如果為結果工作的話,只會進一步加劇我們不喜歡的程度,而且付出的努力也沒有價值。
就好像每天將石頭從山腳推到山頂,滾下來,第二天再從山腳推到山頂一樣,這種努力,除了具備自我虐待的作用外,毫無其它價值。
因此,我們要改變做這類事的意義,為過程而非結果工作。
如何才是為過程,而不是為結果工作呢?
就是關注過程帶給你的價值,而無需在意結果如何。
比如,當前這份工作你并不喜歡,你只是為了不出現職業空白或失業暫時做著,有更好的選擇就會立刻放棄。
那你就可以利用這個工作環境,實踐一些你想掌握的核心方法,反正好好做是一天,瞎混也是一天,為何不好好做好過程,積累下份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經驗呢?
這種關注過程的做法,做什么事以及最終結果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通過做這個事,掌握了該掌握的方法。
▼2、利用過程,充分提升自我
現在我們清楚了“關注過程,而非結果“的意義了,那么具體如何做,才能在過程中收獲更多,提升更多呢?
一個核心的方法就是做到“框架先行”。
利用過程提升自我的本質,其實就是積累可遷移的經驗,讓當前積累的經驗可復用到下一件事情上。
而組織成結構良好的框架,則是實現知識和技能遷移的關鍵。
比如,我是一個很靦腆的人,特別不喜歡跟人打交道。
但作為一名新媒體運營,我有時又不得不做跟人談判的事。
既然無論做得好還是做得壞,我都要經歷一輪心理掙扎,那我何不利用好這個過程,鍛煉下自己的談判能力呢。
不然,這個心理掙扎的痛苦不就白受了嗎?
因此,我在跟人做商務談判前,則會先構建一個合作談判的框架“談判準備→開始談判→談判結束”,如下圖:
▲ 談判框架部分截圖
構建了這個框架后,我跟人做商務談判,就可以按照這個框架來了。
這么框架先行后,一是事情可以進展得更順利,二是我的關注點就是這個框架用得如何,而不是談判這件我不喜歡的事做得如何了。
而且,每次談判完,我都可以及時將新的經驗沉淀下來,這樣做多了后,我的談判水平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好多。
雖然這個過程中,王世民老師承擔了損失,因為一些該談成的合作被我談砸了。
但于我而言,哪怕從不喜歡的事情中,我也獲得了提升,感受到了自我提升的快樂,后續能給公司做出的貢獻也會更大。
如果有更佳選擇,對于不喜歡的事,我強烈建議你別做就行了。
因為做這樣的事,既傷身又傷心。
不過人生很無奈,很多時候,哪怕是不喜歡的事,我們也不得不做,畢竟為了生存,我們總是要恰飯的。
但如果因為是不喜歡的事,我們就瞎做,那這個做法就大大錯了。
因為,這種做法,你罪一點沒少受,甚至可能還更痛苦了,卻毫無受益。
如果你能用我給你建議的方法,不僅痛苦更少,受益還更多。
1、對不喜歡同時必須出結果的事
◆限定截止時間,給痛苦一個終點
◆給目標賦予意義,沖淡不喜歡的情緒
◆以終為始,鎖定結果去做事
2、對不喜歡但無需出結果的事
◆改變做事意義,為過程而非結果工作
◆做事過程中框架先行,利用過程,充分提升自我。
學會了對上面兩類不喜歡事情的應對之法,我堅信,你的人生一定快樂很多,你的成功概率也會更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YouCore”(ID:YouCore),作者:YouCore陳幸仔,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