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 45 歲的程序員 Mary 在中國政府網留言求職引發關注。Mary 在留言中稱:
我是一名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軟件開發人員,今年 45 歲,精通 Java 的各種技術體系,包括微服務、大數據等技術,并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幫助所在公司提升、改造所使用的技術框架,業余我還考取了 PMP 項目管理證書、系統架構師證書,成為所在公司的系統架構師、核心技術骨干。
我對計算機理論的理解也隨著實踐的增多越來越深刻,我感覺我的職業生涯進入一生中最好的時刻。
在我兒子讀初二上學期時,我辭職回家陪伴兒子。半年后,當我再回來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卻發現連個面試機會都很難得到,更別提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了。
現在國家鼓勵延遲退休,我覺得,40 歲以上的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此刻正是自身職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找工作時不能被年齡限制了。
這則留言在網絡上迅速引發討論,并引起了很多人的焦慮共鳴,有網友認為,“類似情況又何止發生在程序員身上呢?”“很多企業卡 35 歲,是一種人才浪費和年齡歧視。”
事實上,中年危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很多行業或企業在招聘時都存在一定的年齡限制。
此前,上海一位高學歷、曾任職外企高管的王先生給當地政府寫了封求助信,信中稱,48 歲的他已經失業 3 年了,他在松江區求職無門,靠微薄的失業金和偶爾掙到的咨詢費勉強度日。不過好在最終上海就業促進中心通過協助辦理求職登記、指導完善簡歷、推薦崗位等,幫助王先生找到一份民企市場部副總的工作。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大齡求職者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公開數據顯示,2020 年 2 月至 9 月,在智聯平臺投遞簡歷的 35 歲及以上求職者同比增長 14.9%,增速為 35 歲以下求職者的兩倍以上;其中,35 歲至 49 歲求職者同比增長 13.5%,50 歲及以上求職者同比增長 32.4%。
不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企業在招聘啟事里都會設置一道年齡線,不接受 40 歲、45 歲以上的求職者,有時甚至不接受 35 歲以上的求職者。
法治日報認為,中年人再就業難有兩個因素:一方面,一些企業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一些中年求職者預期高、要求高、不太好管理。
對于程序員這個群體來說,35 歲的危機感明顯要更重一些。“不要 35 歲以上的中年人,再便宜也不要”。雖沒有明文,但 35 歲定律已是國內科技互聯網公司招聘標準里的“潛規則”。
此前有資深程序員在接受 InfoQ 采訪時表示,“因為程序員的工資普遍高于其他行業,一旦這個行業不要你了,(薪資)可能會面臨斷崖式下跌,所以才會有危機”。一位 35+ 程序員曾在求職網站自述,他在今年年初被裁后的 2 個月里,瘋狂海投簡歷、面試,只拿到了 6 個非大廠 offer,最終他決定平薪入職其中一家。
35 歲是一道界線分明的職場分水嶺,最尷尬莫過于“高不成、低不就”。很多人會選擇在 35 歲的當口轉型以度過中年危機。
一般來說,35+ 程序員的職業路徑主要有三個大方向:技術專家、技術管理、跨行業就業(非技術向)。其中,技術管理是很多程序員都會選擇的路,這也是正常的職場晉升流程。不過,并非所有程序員都適合做管理,二者在思維和工作性質上有很大不同,此外,從技術到技術管理要跨過的“坎”也不少。而對于在 35 歲沒能轉管理的程序員,年齡焦慮則更加明顯。有聲音甚至認為,“程序員 35 歲之后不轉管理只能混吃等死”。
與之對比的是,在國外,似乎隨處可見 35 歲以上的程序員。比如 Netflix 高級軟件工程師 Rob Fletcher(45 歲)、Prevas A/S 高級軟件設計師 Ebbe Kristensen(62 歲)、Actian 公司軟件架構師 Roger Whitcomb(60 歲)、DisplayLink 首席軟件研究員 Alec Cawley(60+ 歲)等等。已經退休的 65 歲 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去年甚至因為覺得退休生活太無聊了,重返職場成了微軟“打工人”。
至于中國的程序員為什么普遍遇到 35 歲危機,Juicedata 創始人 &CEO 劉洪清早前在接受 InfoQ 采訪時表示,這種差異與兩個國家的 IT 行業的發展歷史有關。美國的 IT 行業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發展,而中國差不多晚了 20 年。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內年長的程序員的數量肯定要少很多,中國四十歲以上的第一代程序員,相當于美國六十歲以上的那一代。
自 1994 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始,從 PC 到移動互聯網,中國出現了三次大的互聯網浪潮,帶動國內 IT 行業在最近 10 年 -20 年間獲得了井噴式增長,程序員數量也迎來爆發。這促使整個從業者群體的年齡結構更加年輕,再加上管理層的“空白”,公司需要有經驗的程序員去做管理。
到這里你可能就明白為什么中年危機會聚焦在 35 歲了。在中國,時代的紅利已經讓最早的一批程序員(70 后)實現了財富自由,他們用不著焦慮。而隨著產業壯大,時代紅利漸消怠,80 后成了第一批遇到這個問題的群體。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而更有年齡優勢的 90 后,00 后正在快速成長,80 后程序員的焦慮感可能更重。
35 歲定律就像一把高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而不落的狀態最“折磨”人。但時間永在流逝,沒有人能避免 35 歲的來臨。如果一個程序員隨著年齡的成長,每天還只是在重復做著基礎工作,那么當 35 歲來臨時,危機大概率也會找上門。
對抗 35 歲危機,不能打無準備的“仗”。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對自己有清晰的人生定位。
如果真的熱愛技術,希望在技術領域長期發展下去,就要持續學習,以讓自己在技術上有積累,有系統化的理解和認知。如果有志向轉型管理,那也要做相應的準備,注意培養自己的管理思維。而對于那些覺得干這行不是特別突出,競爭力相對較弱的普通程序員來說,提早準備 Plan B ,探索第二職業,謀求合適的時機轉型 ,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總之,無論是繼續堅守技術道路還是轉型,遵從自己的內心和志趣是最重要的,也都少不了持續學習,方能打破 35 歲悖論。商業世界瞬息萬變,必須緊跟腳步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除了個人努力突破職業瓶頸,提高自身能力和放平心態外,要想解決中年人找工作難的問題,法治日報認為,還需要有關部門出臺針對性強的政策引導、加強培訓,需要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感。
參考鏈接:
《被嫌棄的程序員的 35 歲》
http://www.gov.cn/hudong/2021-11/01/content_5648121.htm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I前線”(ID:ai-front),作者:凌敏,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