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設立以來,一家家企業爭相遞交上市申請,往往在《招股書》中把自己描述得極其“高大上”。但無論如何標榜自己的“科技屬性”,面臨上市審核的時候,都要見真章。科創板,真的沒那么好上。
過去的9月,有3家公司上會時被否,“科創成色不足”成為重要原因。而在更早的時候,還記得當年連上《非誠勿擾》21期的“互聯網美女CEO”沈思嗎?其公司木瓜移動,不僅科創板沒上成,創業板也沒上成,所謂的“高科技”、“大數據”,背后也只是做廣告代理拿返利。
科創板像是一面鏡子,照一照,就知道是否“科創”。
年入近三十億、從事環保綜合治理、擁有276項專利、甚至 參與編制國家及行業標準20項。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在沖刺科創板的過程中,卻還是在上市前的“臨門一腳”—— 上會時被否,終止審核。
圖源:天地環保官網
這家公司是浙江天地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地環保”),《招股書》顯示,其主要從事大氣污染治理業務及固廢處理業務,業務范圍包括“超低排放及 VOCs 整體解決方案、船舶脫硫系統研發與制造、脫硫特許經營、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催化劑研發與生產、水處理等”。
近年來,環保行業也一直是科創板所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天地環保這家公司發展得怎么樣?《招股書》顯示,天地環保的控股股東為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浙江長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8年至2020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4.8億元、22.68億元及27.8億元,凈利潤為2.51億元、4.63億元及6.62億元。從業績上來看,妥妥的一支“潛力股”。
不僅如此,上市要募資16億元的天地環保甚至也并不缺錢, 截止2020年,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還有著21.94億元。
另外,相比于許多科創板上市企業經歷三輪、甚至四輪問詢而言,天地環保僅通過兩輪問詢便進入了上會階段,推進速度亦是不慢。但令人意外的是,離上市一步之遙的天地環保,終止在了上會階段。到底是為什么呢?
圖源: 天地環保官 網
答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問題正出在科創“成色”上。上交所在上市審核中重點關注了天地環保的3大事項,“ 一是技術先進性,公司主要從事大氣污染治理業務及固廢處理業務,相關技術較為成熟; 二是關聯交易公允性及相關業務的獨立性;三是船舶脫硫 業務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審議后,上交所上市委員會認為,天地環保還是未能充分說明2大問題。其一是公司的報告期內“固廢處理、脫硫特許經營、與施工分包和船廠改裝相關的船舶脫硫系統和大氣污染治理綜合解決方案”等業務和經營環節所涉技術是否具有先進性;其二則是上述業務所涉關聯交易的公允性及相關業務的獨立性。最終認為天地環保上市申請文件信息披露不符合相關規定,對其科創板上市申請予以終止審核。
天地環保不是個例, 在9月,已經有3家企業沖刺科創板失敗,終止上市。另外兩家分別是吉凱基因,以及海和藥物。未能成功上市,都跟“科創成色”不足有關。
吉凱基因是一家主要從事靶標發現相關業務,為客戶提供靶標篩選及驗證服務,并同時自主開展靶標篩選驗證和新藥研發的公司。海和藥物則是一家創新藥企,目前還未有產品上市。
圖源:吉凱基因官網
前者大部分的營收來源于“與研究型醫生訂立業務合同并向其交付產品或服務,醫生客戶通過其自主申請的科研課題經費、自有資金等進行支付。”后者則主要靠向授權方支付一定費用,從而可以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獲得產品在特定地區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權利。
最終,上交所審議認為, 吉凱基因“沒有充分披露其核心技術是否具有先進性、相關業務的成長性和潛在市場空間及對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海和藥物“未能準確披露其對授權引進或合作開發的核心產品是否獨立自主進行過實質性改進,對合作方是否構成技術依賴”。二者的結局也如同天地環保,上會時被否,終止審核。
科創板成立的時間并不長。2018年11月5日,科創板正式宣布設立,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7月22日,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去科創板上市的熱情正不斷上漲。
據wind數據顯示, 僅2021年至今,就有127家公司向科創板發起申請,但成功率似乎并不高,目前成功上市的僅3家,有44家企業自身主動中止或撤回、或審核不通過被證監會終止。其余公司則處于問詢與暫緩表決等狀態中。
時間拉長來看,科創板成立至今,共有607家企業發起申請,但已上市企業僅344家, 終止(撤回)72家,審核不通過8家,中止審查53家,一共133家企業。另外,還有終止注冊7家。
圖源:wind
2021年撤回企業中還包括京東數科、依圖科技、吉利汽車等。而最近討論最熱的便要數聯想集團在科創板的上市“一日游”,9月30日,聯想集團正式遞交《招股書》,但還沒等帶來利好,十一假期結束,僅經歷了10月8日一個交易日后,聯想集團又宣布撤回上市申請。
一家家企業提交申請后又主動撤回,仍然有更多的企業前赴后繼地沖向科創板,到底為哪般? 其實,成為一家科創企業,可謂“好處多多”。
任何一家企業,想要在A股其他板塊上市,均被要求持續盈利,虧損企業往往無法上市。但科創板有所不同,其共制定了5套上市標準, 其中4套均未對盈利情況進行要求,如果符合科創板定位,且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即使尚未產生盈利也在可上市范圍內。
除了上市范圍更包容外, 如企業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還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 政府優惠的科技創新政策以及各種財政補貼、稅費減免,以及產業基金、發展基金的設立,使高風險的技術創新活動在得到資金支持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使得‘產、學、研’真正的合力作用、融合發力,從而促進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的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發展,同時,技術創新進步帶來的產業化和商業化發展,最終都會推動經濟增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表示。
各類優惠政策外,還有研發經費補助、落戶支持、政策傾斜等,各個省市還會有幾十萬到上百萬的資金獎勵(各省市獎勵不同)。
除此之外,作為重研發的科技公司,“高精尖”往往是人們的第一印象。 科創板成功上市后,帶來公司聲譽和品牌上的價值提升,也不可忽視。
科創板上市雖有種種好處,但上市標準也極為嚴格。尤其是科創主題、核心技術等,始終是科創板監管層方面的重要監管方向。
今年4月,證監會修改發布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新聞發布會上, 相關負責人表示,要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標。同時, 新增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0%的常規指標等內容;實行分類處理,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創新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禁止房地產和主要從事金融、投資類業務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科創板上市成功,不僅可以融資到位,更有官方認證的“科創屬性”光環加持,“一舉成名天下知”。 但如果自身“科創成色”不足,上市過程中被否,尤其是“科創成色”遭遇質疑,對于企業來說,并非什么好事,甚至可能會因此而遭遇公司聲譽上的不良影響。
這樣的案例,并不止9月份被否的3家公司。科創板設立之初,便有大量企業蜂擁而至,想要“搶占先機”。 一家名為木瓜移動的公司,成為當時這場“科創板上市潮”中顯眼的一員。
官網介紹,這家公司成立于2008年,由清華、斯坦福、谷歌背景的海歸精英創立, 是一家專注于SaaS和出海營銷領域的科技公司,“致力于幫助優質的中國企業分享全球市場”。這么說有點“高大上”,如果從其《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來看, 其核心業務其實是給Facebook做廣告代理,其對Facebook的采購份額占比多時甚至達到了9成。商業模式,其實就是拿廣告代理返利。
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這家公司的“女老板”沈思曾經在2011年8月起連續參加21期《非誠勿擾》,雖然沒有在節目上相親成功,但在網上也有了 “互聯網美女CEO”之稱。當時,網絡上出現沈思借《非誠勿擾》炒作的熱議,后被沈思否認。
圖源:愛企查
科創板設立之前, 木瓜移動曾謀求美股上市未果,于2016年在新三板短暫掛牌8個月;科創板設立之后,木瓜移動火速提交了上市申請。
但就在科創板打新盛宴開啟之際,木瓜移動卻主動撤回了申請材料,終止科創板上市, 成為“科創板上市潮”中的“科創板IPO失敗第一股”。
當時據媒體援引一位曾與木瓜移動同批次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材料的企業負責人的說法稱,“ 木瓜移動業務模式其實就是互聯網廣告營銷,且較為單一,業績增長也具有不確定性大量,但卻在材料中大量使用晦澀難懂看似科技含量很高的專業名詞和形容詞,把自己描述成了一家具有高科技技術含量的企業。”
科創板上市失敗后, 木瓜移動于2020年7月申請創業板上市,短短半年時間后,一如當初謀求科創板上市之時,主動撤回了申請材料,終止上市。繼“科創板IPO失敗第一股”之后,又成為了首家在科創板、創業板均終止審核企業。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野馬財經”(ID:YMCJ8686),作者:劉欽文,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