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強調,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加快新型基礎設施等建設,擴大有效投資。
近兩年,重慶在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接下來,我們就為讀者進行一番梳理。
為需要補強的關鍵技術列出具體清單
2021年8月,市經信委與市科技局聯合印發《重慶市“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的33條產業鏈關鍵重要技術需求》(以下簡稱《技術需求》),對全市33條產業鏈需要補強的關鍵技術需求列出了具體清單。
這33條產業鏈既包括燃油汽車、摩托車、通機裝備等傳統制造業,也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軟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紡織品、個人護理美妝、特色食品等消費品行業。
“《技術需求》對這些產業鏈當前存在的技術軟肋逐一提出了補強措施。”市經信委人士說。比如,對于摩托車產業,《技術需求》提出,企業要加強對輕量化、動力集成、電噴發動機、制動系統等整車匹配技術,研發高性能大排量動力系統集成、一體化智能系統、智能網聯安全等技術;對于軟件產業,企業要加強云操作系統、云數據庫等平臺軟件技術,提高鑒別認證、漏洞掃描等信息安全軟件技術。
該人士表示,按照《技術需求》,接下來我市將強化各級部門之間協同配合,共建“產、學、研”融合創新生態,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推進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應用,做好相關領域高端研發平臺、高新技術企業、高水平人才團隊的培育和引進,齊力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圍繞產業發展重點方向推出系列舉措
事實上,從2021年初開始,重慶就已圍繞全市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系統梳理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藥品制品等33條重點產業鏈,并進行謀篇布局,著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工程。
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圖譜,圍繞“6+5”現代產業體系,梳理出33條重點產業鏈,理清產業鏈上下游關系,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產品圖譜和企業圖譜;
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逐鏈梳理基礎零部件、核心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共性技術和先進基礎工藝等本地供給情況,通過開展企業聯合攻關,實現“堵點”技術突破和可持續迭代;
以“鏈長制”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落實,統籌協調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需求對接、項目引進、要素保障、企業幫扶、困難化解等問題;
協同共建融合創新生態,強化各級各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共建“產、學、研”融合創新生態,推進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應用,做好高端研發平臺、高新技術企業、高水平人才團隊的培育和引進,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重點強化科技創新賦能,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鏈發展上,針對研發“卡脖子”問題,拿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另外,在全市制造業領軍企業培育方面,重慶已確定了70個首批次重點培育企業,將實施“一企一策”為這些企業建立專班、指定專人,完善政策兌現解決其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重慶還將把這批重點培育企業,納入工業和信息化專項資金“龍頭企業配套提升專項”目錄,按照“一事一議”優先保障其生產要素,并對它們在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實施的項目給予連續穩定支持,在用工、用能、融資、上市等多個渠道予以扶持,以此在各條產業鏈上培育壯大更多的龍頭企業。
“強鏈補鏈”,這樣取長補短
重慶產業鏈供應鏈如何鍛長板、補短板?就此,2021年4月,重慶市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在接受兩江觀察采訪時提出這些建議,要強化創新對“強鏈補鏈”的支撐。具體到實作層面,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政府層面加大支持力度。豐富政府投入方式,強化引導作用。對搞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以及研發強度高的企業,豐富完善補貼、專項基金、稅收減免、股權投資等各種資助手段并落到實處。為了實現一些“卡脖子”技術的國產化,重點加強對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的投入力度,積極謀求與國內領先的芯片設計制造、封裝企業的合作。強化對計算機、通訊設備、汽車等整機及配套產業研發的支持力度,提升配套產業的自主研發水平和產品附加值。
推進協同創新提高技術自主化率。重點可放在市場容量大、產業關聯度大的電子芯片技術,重慶有一定優勢的汽車等交通運輸設備的動力技術,以及滿足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巨大市場需求的高性能輕量化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復合材料等技術上,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整合市內外技術創新資源,進行協同創新,強化引進技術的再創新,不斷提高產業核心技術自主化率。
強化產業承接行業研發環節。電子、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是重慶的主要產業轉移承接行業,前者主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后者主要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重慶應抓緊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深化與既有產業轉移的總部企業及代工企業、零部件制造商的合作,積極促成更多研發機構或研發項目落戶;新引進企業要實現加工環節與研發環節的同步引進;推動市內高校、研究機構與引進企業的長期合作,形成研發環節落戶重慶的強大動力;推進與國內外龍頭企業的股權合作,以共同投資新設立方式成立新企業。
加快推進制造業高技術改造。聚焦汽車、電子等優勢產業,加快設備換芯、機器換人、生產換線、產品換代,以智能化改造項目實施引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和新模式在存量工業企業中深度運用。支持新產品開發與現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的高度融合,推進產品高技術化、高端化,拓展產業價值增長空間。
抓住成渝共建機遇,這樣入手
吳安還表示,當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重慶面臨的重大機遇。在產業鏈供應鏈上,重慶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搶抓新機遇,積極補鏈成群。重慶可以重點圍繞具有較大市場容量的汽車、電子、裝備、食品、新材料等制造業、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優勢企業和強勢品牌為依托,延伸完善產業鏈,強化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產業鏈接,培育在全國同行業中占有相當市場份額的大企業集團,與經濟圈城市經濟深度融合、產業一體化發展。
尤其是汽車、電子信息、機械、冶金、天然氣化工等產業,川渝兩地基礎較好、規模較大、優勢突出、潛力巨大、拉動性強,正是“強鏈補鏈”的重要著力處,以此提升在全國的競爭力。
比如電子信息產業,重慶與成都、綿陽等城市各自匯聚了重大、重郵及成都電子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達豐、仁寶、京東方、惠科及四川長虹等企業,兩地攜手“強褳補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打造在全國更有競爭力的“川渝電子信息產業走廊”。
再如裝備制造業,重慶與成都、德陽、自貢等城市都擁有一批實力很強的企業,如重慶的中國海裝、機電控股等,四川的成飛、東方電機、東方鍋爐等,都是業界的龍頭企業,在“強鏈補鏈”上同樣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