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年糕
品嘗剛出籠的年糕
糯米
糯米和 米粉混合成粉
蒸粉
制作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屬于農歷新年的應節食品。古人有詩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過年吃年糕,早已成為人們憧憬美好生活的一種年俗文化。
年關,讓我們隨記者一同走進廿三里街道里兆野塘頭村,去了解、體驗年糕的制作過程。
寓意吉祥的傳統美食
年糕作為寓意吉祥的傳統食物,是家家戶戶春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每年立冬一過,我市大小年糕作坊便開始熱鬧起來。
記者在里兆野塘頭村發輝年糕加工作坊看見一派繁榮景象:機器轟鳴,一排排蒸籠熱氣騰騰,滾燙的年糕從機器里悠悠地冒出來,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米香味。
來加工年糕的村民,看著自己的年糕在竹墊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心情很愉悅,一邊給年糕翻身,一邊還不忘稱贊兩句:“這里的年糕就是好啊!每年我都到這里來加工年糕。”
作坊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都是嚴格按客戶需求來調配的,粳米和糯米經過精確比例調配,這樣最后做出來的年糕才能更好地符合客人的口感。”
按比例調配好大米后,工人們便將其放在淘米池里進行淘洗。“年糕無須浸泡數日,但淘洗的這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不要小看這個細節,里面大有學問呢!”原來米在淘洗過程中經過濕潤以后會變軟,有利于后續機器磨粉打碎,且容易成型。
配水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水多了,打出來的年糕就太黏;水少了,年糕又太硬。如何將水的比例控制得恰到好處,是做年糕的重點和難點。只見作坊的虞師傅熟練地舀了幾大勺清水加入米中,通過機器不停地攪拌。“干這行十幾年了,基本看一眼比例就知道該加多少水。”虞師傅在一旁介紹,傳統手工制作年糕,需要經歷浸米、磨粉、舂搡、擻碎、印花等9道工序。如今,使用機器來制作年糕大量節省了人工費用。
充分攪拌以后便進入了造粒環節,經過這一道工序以后米粉就成了蓬松的顆粒狀,再將其蒸十幾分鐘便熟了。最后倒入年糕機,一番搡搗,白胖滾燙的年糕像玩滑滑梯,從傳輸管一頭緩緩滑出。最后經機器切割,一條條年糕就制成了。
文化的延續與技藝的傳承
從古至今,商城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傳統美食的薪火相傳,而年糕的味道就是文化的延續、技藝的傳承。
采訪現場,記者看見工人們將剛做好的年糕進行正反兩面晾曬,確保兩面都晾干了以后,便三根橫、三根豎地往上碼成一疊。
一位從東陽趕來加工年糕的大伯告訴記者:“每到農歷十二月,我和愛人都要趕到這里來加工年糕,今年不多不少剛好100斤。”
自晚稻收割以來,這個200平方米左右的年糕加工作坊,每天下午都要制作上千公斤的年糕。由于環境好,年糕又好吃,回頭客越來越多。
“現在,很多城里人都會特意開車上門來提年糕,小本生意,利潤不高,我只要做得動就會把這手藝一直傳承下去。”虞師傅說,“我做年糕的大米主要以東北的優質大米為主,原材料的質量必須要好。現在的人對吃很講究,原材料是最關鍵的。”
如今,年糕也與時俱進,結合時令,遵從健康理念,開發出多種口味。春季艾青草長滿坡,就在年糕里加入艾青,柔滑稚綠,當地叫“青年糕”。咬一口,米香與艾草的清香在嘴里漾開,飽含清新的春天的味道,據說還有清熱祛濕的功效。秋季桂花飄香,將農家自摘的金桂晾干,混入米粉中,成品素雅如碎花棉布,一條條米白中夾雜點點金黃,吃桂花年糕仿佛把濃郁的秋色裝進了肚子里。番薯成熟時,番薯年糕應運而生,將番薯干碾成粉,混入米粉中一起搗碎,制成的年糕Q彈有嚼勁。依此,淡黃的玉米年糕、嫩黃的南瓜年糕、紫褐色的高粱年糕等紛紛“登臺”,色彩養眼,味美健康。
承載兒時的歡樂時光
年糕,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早在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于魏晉南北朝時盛行。到明清時期,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
小時候,寒冬臘月是做年糕的時光,也是村里最熱鬧的幾天。家里的男主人會挑著米籮排起長隊,女人們在一旁家長里短地閑聊。
熱氣騰騰的大灶頭邊上,歡聲笑語中,大家把壓榨好的米粉揉碎、過網,裝入蒸籠,放上灶頭,待粉蒸透,倒入漏斗狀機器。流水線上,有人搗粉,有人切年糕,有人晾年糕,時不時還有人扯一小段塞入口中,主人也會熱情地招呼周圍人吃上一段。
這段時間成了正放寒假的孩子們的快樂時光,他們打著幫忙做年糕的幌子,可以和小伙伴們玩到凌晨才回家睡覺。
現如今,村子里集體“搡年糕”的場景也不復存在了,但是,每年冬天叫人代加工年糕,依然是商城人不變的習慣。
雖然如今年糕生產已經變得機械化了,但歡喜的心情依然沒有改變,人們依然帶著欣喜、盼望的心情來看待做年糕這件事。這樣的喜悅開啟了一年的幸福與美滿,這種儀式感也會代代延續下去。(全媒體記者 盧麗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