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電商平臺劃線價的商品,買到就是賺到?那可不一定。今年3月,福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京東商城”劃線價格式條款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近日,京東宣布刪除無效劃線價格式條款,并正式出具劃線價規則整改報告,這起公益訴訟獲得和解。
所謂“劃線價”,指的是部分電商平臺在售價的邊上,還有一個價格用線劃去,那個價格就是“劃線價”。“劃線價”往往比現售價高出許多,讓消費者產生買到就是賺到的錯覺。然而,一些不良商家給出的“劃線價”,卻是虛構的高價,以欺詐廣大消費者。這起全國消協系統針對電商平臺首起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揭開了“劃線價”背后的貓兒膩,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買商品時,一般都會注意到現售價的“劃線價”,如果差額較大,就感覺非常劃算,于是便選擇下單購買。但是,背后的真相令人不堪。如福建省消委會受理的一起投訴中,消費者林女士在電商平臺購買了一件原價6000元、現價270元的3年藏福鼎白茶。收到茶葉后,林女士懷疑商家虛構原價。經調解后,這家茶業公司整改銷售頁面標注,刪除6000元劃線價簽,退回消費者購茶款270元,并賠償消費者500元。
按理說,“劃線價”應當真實,不能虛構高昂的“劃線價”欺詐消費者。而京東“劃線價”格式條款,并沒有規范管理和監督,讓虛構的原價“滿屏飛”,涉嫌侵犯廣大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福建省消委會主動作為,提起全國消協系統針對電商平臺的第一起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值得肯定和點贊。最終公益訴訟達成和解,京東刪除福建省消委會訴請確認無效的劃線價格式條款;同時,京東還書面向福建省消委會作出承諾將對“劃線價”規則進行多項整改,力求劃線價真實、唯一。
根據京東的整改措施,爭取在11月11日之前,增加商家使用“劃線價”需上傳價格依據的系統功能,對于未上傳“劃線價”依據的商品,會在商品信息頁面取消劃線價的展示。也就是說,“劃線價”必須有真實的依據,否則,不予展示“劃線價”。此舉顯然能夠堵住管理上的漏洞,給“劃線價”注水欺詐消費者,也就無機可乘。當然,京東等電商平臺還應當嚴格審查上傳的“劃線價”依據,防止虛構或偽造“劃線價”依據,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不管是原價,還是“劃線價”,必須真實。虛高的“劃線價”涉嫌價格欺詐,這起公益訴訟也是一次提醒,同類電商平臺一定加強自身的管理,確保守法經營,并對入駐的商家要嚴格審查,不僅要加強質量把控,還應確保售賣的商品貨真價實,杜絕“文字游戲”“數字游戲”。商家賺錢也應“取之有道”,要依法規范經營行為,千萬別把“劃線價”等當作價格欺詐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