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西坡/文一二線城市的“人才戰爭”愈演愈烈,就連近年一直以控制人口增長為主要施政目標的京滬兩城都加入了戰局。3月21日,北京發布《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3月26日,上海召開史無前例的人才工作大會,出臺《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
輿論忙著討論誰會是最大贏家,卻忽略了這場“戰爭”的陰影部分。
各個城市在爭奪人才時爭相使用的一個“大殺器”是戶口。但是戶口這個東西,在前些年的公共討論里本屬于行將就木的東西。我現在還記得大學畢業找工作時,向一位年長的朋友咨詢戶口的事情,對方信誓旦旦地告訴我:“戶口只跟孩子上學有關系,等你孩子要上學的時候,這玩意早取消了”。
而今我畢業已將近十年,我也果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戶口“這玩意”生命力依舊頑強。我已經不太敢相信,等我女兒到了上學年齡,戶口就會自覺退出歷史舞臺。
戶籍制度是城鄉二元體系下的過時產物,早已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戶籍制度改革的題中之義從來都是取消戶籍制度。為了爭奪人才,有的城市只要看見大學生就給戶口,讓許多人感到驚喜。但是再美麗的鐐銬都不如沒有鐐銬。
我們還要看到,一些城市向大學生群體慷慨發放戶口,是不是對非大學生群體的歧視?大門向一部分人開放的同時,也意味著對其他人的關閉。
進一步的討論,又會牽出“人才戰爭”的另外一個問題:人才標準該如何界定?
從目前各地出臺的政策來看,學歷都是第一標準。比如深圳提出35歲以下,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專科以上學歷人員可以遷入深圳戶籍;成都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鄭州市給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萬元的首次購房補貼等等。
有些城市還對特定專業表現出了渴望。比如上海市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提出重點引進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人才,北京提出加大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服務、文化創意、體育、金融、高技能等人才引進力度。人才與產業的聯系躍然紙上。這也暴露出各地爭奪人才的終極目的——產業升級、經濟發展。
這說明各大城市在把人才高高捧起的時候,仍舊是把他們當做一種手段、一種工具。這離真正的以人為本尚有距離。“人才”先是“人”后是“才”,他們難免會嘀咕:不看重“人”的城市會真正看重“人才”嗎?前些年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資之后,存在“把豬養肥再殺”的劣跡,那么今天的“小甜甜”,明天難保不會變成“牛夫人”。
再者城市是一個生態系統,越大的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度越高。地方政府眼里高大上的一些專業,未必是一座城市最需要的。政府能力再強大,也預測不了社會的發展。現在的人才標準,再過十年是否還有效誰也說不清楚。比如這兩年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前些年還門庭冷落。目前,學術界、產業界都在尋找下一個風口,政府部門沒有更大的優勢。
另外,在那些高精尖的領域,如何準確地鑒定人才也是一件難事,文憑即使沒有造假,銀樣镴槍頭也是有的。
在我看來,各個城市與其親自下場挑選人才,挖空心思勸說利誘,不如打造對所有人開放的制度環境和人文環境。在百花爭鳴的環境中,社會可以自動迸發出激情與活力。長遠來看,與戶口、購房補貼這些東西相比,一個城市的開放精神和公共服務水平才是更重要的。
(作者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