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剪紙藝人黃亮娥在陜州地坑院的工作室內展示作品。黃亮娥出生和成長在地坑院,她的作品以濃郁的豫西風格見長。 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11月19日,一名女孩在陜州地坑院內游覽。 “聞聲不見人、入戶不見門、車從房上過、人在土炕睡”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地坑院的寫照。
地坑院又稱“地下四合院”,是豫西山區一種“平地挖坑,四壁鑿窯”的獨特民居形式,被稱為人類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地坑院營造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陜州區尚存近萬座地坑院,當地政府遵循保護先行、協調開發、注重品牌、永續利用的理念,近年來陸續對100多座地坑院進行修復性建設,并集中開發建設地坑院核心游覽區域,已建成包括22個地坑院組成的民俗園、小吃街百味巷、古街百藝苑等多處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點。
地坑院景區的建設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和增收,該地從事鄉村旅游相關產業的有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并帶動周邊地區群眾致富,有力推動了當地鄉村振興建設。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 攝
11月21日,兩名在陜州地坑院經營民俗禮服租賃和拍照的村民將服裝抬進房間。 新華社記者朱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