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首語】金牛辭歲寒風盡,玉虎迎春喜氣來。值此新春佳節臨近之際,新華網邀訪多位經濟領域杰出人士,從不同角度闡釋其對中國經濟2022年高質量發展、邁向新征程的展望。
新華網北京1月30日電 保持今年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擴大有效投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穩增長是今年經濟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標。著眼于更長的時間維度,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刻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確定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體系,果斷投資有助于形成國家長期核心競爭力的節點領域和節點產業。
當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必須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穩定宏觀經濟大盤。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劉俏指出,疫情以來,我國經濟穩健復蘇,基于對內外需形勢的分析,根據當前的趨勢和政策力度,2022年我國經濟增速能否實現更好的目標,注定與宏觀經濟政策及一系列重要改革舉措的出臺密切相關。
2021年,多個省份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的部署之一。錨定實現2022年良好開局,各地在開年之際已快馬加鞭,“趕前抓早”推進項目建設。
江蘇、安徽、浙江、山東等多地一季度重大項目密集開工。從投資規模看,力度也有所加大。河南提出,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萬億元;安徽提出,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增長10%以上;廣東2022年將安排省重點項目1570個,總投資約7.67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約9000億元,比去年計劃增長12.5%。
劉俏分析稱,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就在于1.5億個經濟微觀單元,也就是大中小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出現。數量龐大的市場主體,把各行業以網絡狀連在一起,內生形成很多節點行業。節點行業本身的投資、技術變革、產業政策等形成的沖擊,沿生產網絡向外傳遞,不斷擴散,產生外溢效應,最終實現了整體經濟的倍增。
從各地投資的投向領域來看,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新基建項目,成為關鍵發力點。
在2022年廣東年度計劃投資的9000億元中,基礎設施工程年度計劃投資4993億元。上海市近日發布的《2022年上海市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顯示,2022年上海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加快推進一批事關城市長遠發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區、航道、鐵路、軌交、水利、地下管線等工程。同時,積極布局以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
與此同時,作為有效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制造業投資也有望保持較快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三大領域投資(制造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穩定恢復,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3.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2.2%,拉動制造業投資增長4.5個百分點。
《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中要求,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商業價值信用貸款規模;抓好項目儲備,加強政策對接,搶抓國家加大政府投資規模、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窗口期”,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盤子”;抓好工業投資提質增效,用好產業鏈招商等方式,引進一批牽引性強、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提高招商簽約項目開工率和資金到位額。
《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中要求“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打造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強調“引導開展長期投資、硬科技投資,形成以公共平臺、底層技術、龍頭企業等為核心的多樣化創新生態”。
“而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完成,我們需要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需要數量巨大的、對基礎核心行業及領域的投融資。”劉俏說。“這包括‘再工業化’,也就是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新基建可以理解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大國工業、碳中和,以及更徹底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在他看來,這些領域結合在一起,將使我國處在一個比較獨特的位置,即有可能在完成工業化進程后,仍然保持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 何凡 王曄)
關鍵詞: